每经记者 李沛沛 每经编辑 肖芮冬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在被传出AR创业拿到融资的整整一个月后,罗永浩的细红线科技11月23日正式官宣:完成约5000万美元的天使轮融资,投后估值约为2亿美元。
据悉,AR创业公司细红线科技的本轮融资由美团龙珠领投,蓝驰创投、联想创投、经纬创投、大疆创新、ATM Capital等投资机构,以及黎万强、吴泳铭等科技界知名人士跟投,创瓴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细红线方面也向记者确认,美团龙珠创始合伙人朱拥华将代表美团方出任董事。
对于大家非常关注的,拿到融资之后的下一步规划,细红线内部人士透露,该公司未来“致力于打造手机之后的下一代智能设备及操作系统,通过使智能设备演进为智能器官的方式,让未来的人类拥有今天被称之为‘超能力’的能力。”
细红线科技拿到融资
其实,细红线科技拿到融资的消息在10月底就已经引爆了市场,11月23日的官宣与之前的讯息几乎一致。当然,细看之下还是有一些区别。
细看这些参投机构,其中,关注早期科技投资的蓝驰创投在元宇宙领域早有布局,例如A轮以千万美元投资NOLO VR,B轮、B+轮连续投资提供AR视觉显示的亮亮视野等。其管理合伙人朱天宇在去年底曾公开表示,元宇宙是人们对下一代互联网美好愿景的总结。
联想创投过去几年也一直在围绕AR/VR等领域进行投资,官方资料显示其目前投资的相关创业公司有20多家,包括提供元宇宙数字超写实虚拟人技术的数字栩生,专注攻坚XR专用智能芯片的万有引力等。
大疆,国内的无人机龙头企业,根据公开资料,此前也多次出手参与对其他企业的投资。例如,2015年投资天翔航空科技、2019年参与对苇渡智能的天使轮投资等。在细红线的下一步规划里,要通过使智能设备演进为智能器官的方式来让未来人类获得“超能力”,与大疆的协同合作也很有想象空间。
ATM Capital,公开资料显示是一个植根于东南亚的早期成长阶段风险投资基金,由蝙蝠资本创始合伙人屈田与东南亚手机、物流巨头合作成立,基石投资人包括阿里巴巴eWTP科技创新基金、58集团、搜狗CEO王小川及其他多位企业家。屈田此前曾任阿里巴巴战略投资部副总监,在阿里期间就参与投资了美团、UC浏览器等公司。
而两位跟投的知名人士,黎万强是小米科技的联合创始人,另一位则是“阿里十八罗汉”之一的吴泳铭,后者也是罗永浩创立锤子科技时的天使投资人,这个“资本朋友圈”堪称豪华。
投后估值为2亿美元
在宣布退出社交平台前,罗永浩与《晚点LatePost》进行了一场对话,表示只有两个方向是真正感兴趣并愿意投入后半辈子去做的,一个是电动汽车,另一个是下一代计算平台。“电动汽车……我们综合估算了难度和时间窗口,觉得已经来不及了,最后很自然选择了AR。”
在这场对话中,他表示由于AR巨大的软硬件工程量,至少也要几百到上千人的规模开发三五年以上,才能做出一个消费级别的东西。“所以作为一个综合资源比上严重不足、比下严重有余的团队,五年左右的时间窗口和几千个人的年工程量,是比较合适的。”也有人说,罗永浩在内部表示,未来5年内不做硬件,并计划组建1000人的工程师团队。5年,这是他在采访中也提到了的商业化条件成熟周期。
不过,对于近年来经历过大起大落的AR/VR赛道来说,现在是一个好时机吗?
事实上,此前就有媒体报道称,细红线在融资初期并非一帆风顺,主要原因就在于很多机构对于投AR系统这件事还是抱着犹豫态度。有市场消息称,细红线最早的估值为20亿元,但由于初期过高的估值而频频失利,还有资方直接将估值对半砍,但罗永浩都没有接受。
根据官宣的数据,细红线的投后估值为2亿美元,与此前流传的20亿元也有一定差距。有分析人士对此表示,今年全球融资环境普遍严峻,最近几个月VR/AR行业全球融资总金额不到20亿元,而细红线作为一家创业公司能在天使轮融资就拿到约4亿元,“放到当前这个投资市场大环境来看,细红线2亿美元估值这个数字已经是相对较高的,而且作为天使轮的融资,有这样的估值和融资额可以算是一份不错的成绩”。
近期,国联证券在研报中称,复盘从个人电脑到智能手机的演化路径后发现,智能硬件迭代的底层逻辑之一是人机交互方式向“高自由度、高效率”方向的持续升级。展望下一代人机交互方式,VR/AR硬件更符合迭代趋势:从2D向3D交互空间的扩展有望大幅提升用户操作自由度和使用效率。“长期来看,VR与AR硬件的融合或将成为下一代移动终端形态。”
就在本月初,工信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6年)》,在硬件技术和生态场景两方面明确给出发展规划。其中提出,到2026年,推动我国虚拟现实产业总体规模超过3500亿元、虚拟现实终端销量超过2500万台。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机构认为我国虚拟现实行业软硬两端将迎来双重迭代机遇。
在政策催化、技术演进、硬件成本逐步下探、应用场景不断拓展的背景下,AR/ VR会迎来确定性增长吗?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