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公园城市“丰收”C位

    地道风物 2022-09-29 23:14

    待粒粒饱满的粮食颗粒归仓,这份沉甸甸的丰收,是“公园城市”的乡村答卷,正被赋予新的时代期许。

    昼夜均而寒暑平,半冷半暖之间,秋分悄然而至,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亦如期而至。

    最新农情调度显示,目前,全国秋粮已收获超过2.9亿亩,完成22.7%。广袤田野间,金黄的谷穗、火红的高粱、青色的萝卜、雪白的棉花、红红的尖椒……累累果实,在秋风中摇曳着人们辛勤一年的汗水,静静释放出丰收的喜悦。

    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的主会场定在成都,4500年前,古蜀人正是在这片土地上撒下了第一粒水稻种子。

    翻开史书,每一次发展的提速,都离不开农业繁荣;每一个盛世的见证,都绕不开五谷丰登。

    眼下,肩负重任的“天府粮仓”用高质量的沃野良田绘就了一幅好“丰”景,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成都交出了一份振兴乡村的新答卷。

    待粒粒饱满的粮食颗粒归仓,这份沉甸甸的丰收,是“公园城市”的乡村答卷,正被赋予新的时代期许。

    一株野草的逆袭到一个时代的开启

    稻米,是中国最常见的主食,它与自西域而来的小麦一起,铸成中国人饭桌“南米北面”的基本格局。

    7000多年前,河姆渡人首先发现一种“野草”——它喜湿喜热,对土壤不算挑剔;它的种子富含淀粉,足以果腹;它每年都能定期收获,填满粮仓。这就是水稻。

    今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现场,特别设置了一个中华农耕文明馆。17770平方米的展区面积,浓缩了四川地区约5000年的农耕文明史。

    成都平原农耕文明最早那缕文明的曙光,来自4500年前的宝墩古城,它是长江上游最早的城,也是长江上游最早的水稻田的发现地。这座遗址出炉,重现了古蜀先民在岷山脚下谱写的拓荒史诗,将人们对成都平原人类活动的认识向前推进了800年。

    正如黄河孕育了华北平原一样,岷江孕育了成都平原,馆内展出的铁农具,斑斑锈迹讲述着四川早在两汉时期就成为全国最主要粮仓之一的历史。

    古老又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岷江的一道分水工程。李冰治水之后,滔滔内江水灌溉着千里沃野,成都平原风调雨顺,粮食产量大增。“金池汤城,沃野千里”,天府之国易主,成都农耕文明绵延千年,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和兴盛,取代关中平原成为当仁不让的“天府之国”。

    斗转星移,千百年来,这片农耕文化薪火相传、气候土壤得天独厚的土地,担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

    新津姚滩湿地。 图/天府农博园管委会

    作为我国西部唯一的粮食主产区、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四川精心打磨着自己的农业金字招牌,与其他12个省份一道,每年持续供应着全国3/4以上的粮食产量。经过十年努力,四川粮食年产量达716亿斤,十年增加62亿斤,新增产量可供1700万人吃一年。

    其中,包含成都平原、安宁河谷平原以及广泛分布于川东、川南盆地丘陵地区在内的“天府粮仓”,给四川全省贡献的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占到了79.31%、81.84%。“天府粮仓”的春华秋实,对于保持四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进而端牢中国饭碗,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年初,国家给2022年定下了“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的硬指标。

    但现实永远充满挑战。一来,气候变化、资源退化、环境恶化和突发状况等造成的威胁无处不在,二来,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从“吃不饱”向“吃得饱”进而追求“吃得好”。“中国碗要装中国粮”的答题重任,落到了各大粮食产区的肩上。

    粮归仓,鱼满塘,四川正致力于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续写“天府之国”的新传奇。

    在“中国农民丰收节”现场,彭山葡萄、苍溪红心猕猴桃、汶川甜樱桃、合江荔枝、茂县李子、曾家山蔬菜等特色农产品也同时亮相。与此同时,四川的粮食总产和单产实现总量持续增长,粮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粮食产品品质大幅提升,粮食消费水平稳定增长。

    “种”出华夏新粮仓,从“两藏”说起

    从一株逆袭的“野草”到亩产千公斤的超级战士,水稻为人类的饭桌不断开疆拓土。

    今年丰收季,杂交稻新品种“川康优2115”,冲击“超级稻” 首轮“面试”过关:平均亩产809.6公斤,创造成都平原水稻最高产量。

    实现丰收,关键是推动“两藏”: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时间倒回到2015年前,成都平原上多是田园牧歌的传统景象。耕牛、犁、锄、耖,再加上汗滴禾下土的农人,当中有闲适,更多是辛劳。

    传统农业,往往与“巴掌田”“鸡窝地”“烂冲田”打交道,2000多亩田地,至少需要上百人来种植。

    没有天下良田,哪来天下粮仓。过去十年,打掉田埂,整治沟渠,让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四川累计建成的高标准农田达4989万亩,约占国土“三调”耕地面积的2/3。

    良田需与良机相辅相成。

    成都勇洪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长洪所在的合作社今年种了1600多亩水稻,亩产1100斤左右。这1600多亩地的日常管护,只需要五六个人,最忙的时候十来个人也够了。

    育秧、插秧、施肥、植保、收割、运输、烘干……一台收割机一天能收60多亩,一架无人机十几秒钟就能撒完一亩地的肥或药,全程机械化装备的高效耕种,解放了人力,更实现了粮食的高产和稳产。

    放眼全国,到2020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1.25%,较“十二五”末提高7.43个百分点。新时代的田野上,“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场景逐渐稀有,北斗导航、遥感技术、物联网、云端种地屡见不鲜,农业农村现代化插上了腾飞的“科技翅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大国粮仓的根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夯实。

    技不止在种,也在“种”。

    目前,“良种”对我国粮食增产贡献率已经达到45%以上。作为全国三大育制种基地之一,四川拥有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和地方畜禽遗传资源均居全国第二。“天府粮仓”的大地上,“现代种业”发展亦是极为重要的课题。

    今年夏季,持续的高温极端天气,极大“烤”验粮食作物的生长。秋收时节,邛崃进行了百亩水稻规模连片实产验收,测产显示,示范片平均亩产708.8公斤,远高于当地水稻560公斤的平均亩产。

    测产的水稻品种,耐热性强、产量高、米质优,当地人说,“取得高产,一方面是田间管理技术到位,另一方面是由于水稻品种优良。”

    良种得与良法“双剑”合一。

    “中国农民丰收节”现场展出了一台“新机器”——大豆玉米带状符合种植一体化播种机。中间三行为大豆,左右两边各一行玉米,以此套种,同一地块大豆玉米和谐共生、一季双收,实现对土地的最大化利用。

    2020年,四川的大豆产量从长期位于全国十名之外跃居至全国第三,得益于过去十年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在四川的不断推广。

    公园城市给“后浪”又一选择

    只要有水,就有稻浪。只要有人,亦有“后浪”。在公园城市的田间地头,还有这样的“后浪”。


    大学毕业后,“90后”女孩王伶俐返乡创业,作为3家土地股份合作社的职业经理人,她管理着3900亩土地、1500多户农户。去年,三个土地股份合作社年经营收入1000余万元,入社农户每亩分红782元。

    “天府之国”希望田间地头的“王伶俐”再多一些,让农民成为一个令人羡慕的体面职业,“谁来种地”的症结便有望迎刃而解。

    近年来,成都实施了“农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吸引超过2万有担当、有技能的精英人才走进田间,当上“农业CEO”“农业职业经理人”,成为新时期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农人”。

    所以,以更高水平建设“天府粮仓”,绝不是单纯的增加产量、稳产保供。建设农田、增加产量、改良品种、更新技术、塑造品牌,都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提高农业的回报率,如何建设现代化的粮食产业体系,这才是再造“天府之国”农业辉煌的应有之义。

    作为天府之国核心区域,今年8月,成都印发《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成都片区的实施方案》,力争通过3年努力,提升建设1个十万亩粮油产业带、10个以上十万亩粮油产业园区、100个万亩粮经复合产业片 (园)区,在“天府粮仓”成都片区打造“一带十园百片”。

    围绕“一带十园百片”,科技赋能会更加广泛,“每个产业片(园)区打造1个百亩科技研发应用核心区”;机械化会更加全面,“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要达90%以上”;新的品种和技术会更加普及,“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推广应用面达98%以上”;农业职业经理人会更加普遍,“新型经营主体和农业职业经理人覆盖面要达100%”。

    随着理想照进现实,公园城市乡村表达的内涵外延不断丰富,超大城市农业农村现代化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在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道路上,成都需要完成发展都市农业、守住耕地红线、布局大地景观、壮大乡村旅游、做精现代农业的“必答题”,也要跳起摸高,推进建圈强链、提升生态价值、深化改革创新、促进城乡融合、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彰显公园城市特质的美丽宜居幸福乡村。

    金穗连天,仓廪满装。在新的时代使命下,成都将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探索一条“公园城市”乡村表达的路径,让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成为粮安国稳、磐石压舱的中坚力量。

    封面图片来源:天府农博园管委会

    上一篇

    普京会见独联体国家情报部门负责人

    下一篇

    值得收藏!成都市文化产业智库成果上新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