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赵博渊
改造后的明月湖畔 图片来源:重庆悦集建筑设计事务所提供
位于现重庆两江新区明月湖畔的原沙金小学建于上世纪80年代末,在国家“撤点并校”政策后弃置多年。为有效利用闲置校园资产,现今在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的上位规划背景下,明月湖的片区规划计划将该校改造为抗战大后方高校内迁馆及配套公共服务空间。此次更新充分依托场地背山环水的优越生态,将自然和文化元素融入到设计之中,置换单调废置的功能空间和打破呆板对称的建筑形式,在这个承载记忆的文化容器中创造出叠合、开放、多元的复合型空间。
沙金小学改造前后对比 图片来源:重庆悦集建筑设计事务所提供
通过梳理场地文脉、本土记忆和闲置小学之间的纽带关系,在传承之上进行具有当代性的转译与诠释,在活化中通过合理的功能置换,在设计中融合新与旧、营造自然环境、传统意境与当代语言三者间的关系,勾勒出一幅场地文脉延续与空间有机更新相交相融的图景,并为类似具备活化条件的闲置小学的改造思路提供参考。
1、平衡——营造于自然之间
面对诗意的自然场地特征,改造中采用谦逊的场地处理策略,因地制宜,顺势而为,通过重新梳理场地入口空间,用坡道连接高低两个台地,西南侧置入游船码头,以补足原有建筑亲水性不强的问题。在场地景观设计的思考中,设计团队希望秉持自然恢复、生态修复的观念,尊重原生环境,保持着经过适量人工改造的自然风情,传达出场地自身独特的韵味与意境。使改造更新后的空间与原有自然生态产生共鸣,从而将建筑与场地、自然、城市有机联系在一起。
2、嫁接——“轻介入”结构策略
项目原建筑主体为三层砖混结构,形式呆板对称,质量等级较差,需针对大量结构薄弱环节进行有效加固。建筑师选择采用“轻介入”的结构策略,协调新旧结构之间的关系,打破呆板对称感,丰富建筑空间形式,与新植入功能的气质相匹配。
3、借景——回归日常的趣味
将借景应用于建筑中,是本次设计中一条重要的思考脉络。位于场地东侧入口处的坡道,连接了上下两块有高差的台地,在坡道的末端则保留了原场地的一棵遒劲挺拔的古树,与岸边的一排构树群形成互望对景之势。同时站在室内二层的楼梯平台上亦可直接看到建筑入口处的景观布置,形成看与被看的关系。建筑的内部空间则是采用了远借的手法,在室内向外眺望,感受“无数峰峦远近间”。移步换景,举目皆景。
4、文脉——场所精神的延续
现一层空间承担了文化历史信息的传播功能,到访者可以在此处了解到抗战时期高校西迁的史实,闲置废弃的沙金小学,曾经是孩子们的基础教育设施,改造后则作为面向重庆市民宣传抗战时期大后方高校内迁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展览馆。从原有的单一教育功能到当下的历史展陈教育,这不仅是功能的置换,空间的复兴,更是一种文脉的传承,是空间场所精神的延续。
钢结构平台 图片来源:重庆悦集建筑设计事务所提供
在现代社会的场域中,重新思考此类建筑的发展方向及自身定位,为其赋予新的身份,并探索环境、建筑和人共构的方式,是当下研究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沙金小学的改造是聚焦闲置校园的更新探索,起于空间的活化更新,落于场所精神的延续、本土生活的激发以及地域发展的思考。设计充分尊重场地原有的自然关系和精神内涵,从建筑自然的平衡、新旧结构的并置、视野意境的塑造、景观生态的融汇以及文化传承的延续五个方面严谨考量,挖掘潜在内涵,触发形成新的空间叙事和场所体验,实现记忆与当下的共生,使久无人至的小学再发新生,吸引来许多体验打卡的市民。更新后的片区一方面能满足人们在身体和精神两方面恢复活力的需求,另一方面提升片区的文化传播力,从而带动两江协同创新区的整体发展,并为校园公共建筑的改造更新和设计创作提供了有益参考和借鉴。
坡屋顶腔体与折型雨棚 图片来源:重庆悦集建筑设计事务所提供
论文发表:于《时代建筑》发表论文《闲置乡村小学的赋活与重塑——以重庆市渝北区沙金小学改造设计为例》(2022年第2期)。
媒体推广:项目作品发表于谷德设计网、ArchDaily、有方空间、建日筑闻、ArchKey等十余家国内外建筑专业媒体平台,并被多家媒体进行转发报道。
层叠的观景平台 图片来源:重庆悦集建筑设计事务所提供
重庆悦集建筑设计事务所、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