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赵博渊
案例图片 图片来源:成都市双流区农业农村局提供
近年来,成都市双流区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仗,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规划先行、完善机制,突出重点、统筹协调”的要求,扎实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垃圾处理、厕所革命和村庄清洁美化、禽畜粪污资源化利用等重点工作,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努力诠释美丽宜居公园城市乡村新表达。
案例图片 图片来源:成都市双流区农业农村局提供
一、聚焦“组织领导”,强化“三个到位”
一是思想认识到位。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把关指导,区委常委会和区政府常务会议多次专题研究,全区上下形成统一共识,各级各部门统筹协调、广泛参与。
二是组织保障到位。建立起区领导负总责、镇街抓落实、村社具体实施的组织保障机制,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良好局面。
三是宣传动员到位。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干部带头作用,广泛开展以“三大革命”“三清三改”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宣传动员行动,在全社会营造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
二、聚焦“顶层设计”,强化“三个统筹”
一是抓好规划统筹。编制完成25个村庄规划,以“景观化、景区化、可进入、可参与”的优美环境,努力推动营造舒适宜居的生活场景、消费场景,全力打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先进典型。
二是抓好工作统筹。全区上下一盘棋,多部门联合行动,截至目前,“户分类、村收集、镇(街道)转运、区处置”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运行良好。
三是抓好资金统筹。2022年区财政已安排资金5940余万元,投入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三、聚焦“全民行动”,强化“四个机制”
一是强化示范带动机制。纵深推进“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建设,全区成功创建“美丽四川·宜居乡村”达标村79个、“美丽蓉城·宜居乡村”示范村32个。
二是强化群众参与机制。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日常管护制度、考核制度,在村(社区)积极推广农村人居环境“清单制”“积分制”“红黑榜”,发动群众主动开展“门前三包”。
三是强化长效管护机制。坚持建设与管护并重,遵循“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持续完善村规民约,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四是强化价值转化机制。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结合起来,构建“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产业发展和宜居乡村相协调的生态价值转化机制。
案例图片 图片来源:成都市双流区农业农村局提供
截至目前,全区13个行政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覆盖率达100%,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村(社区)生活污水有效治理率达88%以上,20户以上集中居住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94%以上;完成农村户厕改造9394户,全区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5%以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保持在99.5%以上。高质量完成81个农村人居环境散居院落(林盘)整治建设项目。每年创新评选区级示范镇3个、示范村(社区)10个、“最美农家”100户,分别给予50万元、10万元、1000元/户的一次性奖励,不断引导村民积极投身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逐步形成了户比户、组看组、村赶村的良好氛围,使乡村精神风貌、人居环境、生态环境、社会风气焕然一新。
案例图片 图片来源:成都市双流区农业农村局提供
黄水镇白塔社区、黄龙溪川江村等通过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动乡村形态改造和功能提升,对乡村绿色资源进行深度挖掘,构建形成了宜居生活场景和多元消费场景,吸引资本、人才、游客聚集,带动了民宿、康养、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2022年上半年全区乡村旅游接待游客272.42万余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收入23.38亿元。永安镇双坝村、黄龙溪镇川江村等4个村(社区)先后获省级乡村治理先进村(社区)。
成都市双流区农业农村局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