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的入学起点应是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而不应是升学导向、学历导向。
◎需求像雪花一般飞来,供给信息的不对称等导致了行业急需的人才招不到,而学生对急需人才类型又不敏感。
每经记者|毕媛媛 每经编辑|张海妮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当学生走出校园,面临的首要抉择就是就业,这关乎一生大事。
在成长过程中,学生既要思考如何更好地在就业中生存,也要建立自身良好心智,完成人格建设。但如何进行人才的可持续化发展,在人和企业之间仍存在一些矛盾。
9月3日,第六届太和文明论坛在北京召开,在议题为“职业教育和乡村振兴”的教育文化分论坛上,杭州萧山技师学院院长许红平,天津城市职业学院教授高扬,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理事长、院长刘一沛,完美世界教育首席运营官刘建新等多位专家从不同视角畅抒己见,深入交流。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职业教育如何更好地促进就业改革,该话题常议常新。
聚焦到教学乡村振兴和就业的问题上,许红平认为,所有的教学都是职业教学,无论是家庭教学、社会教学还是学校教学,国家所有领域的振兴都要依靠教学。
不过,教学目前缺少从小一直到大学毕业的生产劳动、生活劳动,导致很多人的生长经历没有获得职业体验感、职业习惯和职业兴趣的培养。“产教融合应该是所有教学,当然也包括职业教学的核心问题。”许红平表示。
进一步讲,教学的入学起点应是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而不应是升学导向、学历导向。“能够评价你是不是一个人才,唯一的权威就是用人单位,绝对不是教育部,也不是人社部。”许红平称,但当下的尴尬局面在于教学人才培养的供给侧与人才培养的需求方不匹配、不适应、不精准——也就是大学生就不了业,产业界要不到人。
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离不开职业技能劳动,可如今谈职业“色变”,与劳动相关更显得低人一等。产教融合不到位,导致了很多大学毕业生一进到车间,看到设备、机器后根本不认识,也不会操作。许红平总结:“就业教学一定是发展教学,因为它要和科学技术和今后高端的软件、硬件打交道。”
高扬则认为,学生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一方面要考虑到如何能更好地就业、更好地生存,另一方面也要更好地建立自身心智,更好地完成他人格的建设等诉求。“我们对人才的评价不应该只拘泥于某一个企业、某一个用人单位个性化的需求,而应该是一个体系化、系统化的标准。这种标准的建立对于学生来说不仅仅是一时就业需求的满足,同时对于他整个人生的发展,整个职业路径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每年的单招,是学校最为热闹的节点之一,然而刘一沛在今年观察到,有很多学生带着他们的家长一起来找工作。站在学校的视角和立场上,他感到困惑。
在学习期间,学生很大程度没有真实接触过真实岗位,如何在这种状态下,让学生锻炼出真正能够适应社会、适应就业的能力,是从业者在思考的问题。
产教融合推动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在刘一沛看来可解决我们认为职业教育两个不可能三角的问题。“当前我们国家在职业教育里的投入,高职相对来说好一点,但也只有公办学校有投入。中职的投入相对来说是比较低的,大部分地区都是在小几千块钱的水平。在这样的投入下,我们希望追求质量,同时又希望人人都享受到教育,是一种矛盾。”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刘一沛认为需要引入企业,让企业提供资源、参与教学、参与教育。
具体而言,刘一沛进行了三点提议:一是突破学科教育思维的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二是希望能够在校企合作方面做出一些系统化或者最终能够实现可持续或者有复制性的突破;三是分类分级的双师型教师认定。
学生迷茫,企业同样感到“招不到人”。在企业做人力资源工作超过20年的刘建新,身边同行分布在游戏、影视、动漫等公司。知道她从事教育行业后,她被问到最多的便是“你有人才推荐吗?”
需求像雪花一般飞来,供给信息的不对称等导致了行业急需的人才招不到,而学生对急需人才类型又不敏感。
刘建新直言,企业用人的需求非常迫切。“去年毕业学生的一些数据,我们的学生60%来自本科院校、40%来自职业院校,他们就业之后的第一份工作工资和从英国留学回来的研究生水平是一样的,甚至比他们还高。最近几年,学生就业之后最高的有给2万多的。可见行业的需求是非常迫切的。”
企业做职业教育和院校做职业教育应该是互补的关系:院校做教育注重的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企业做职业教育就是想培养拿来便可以用的人才。“数字经济到来,技术更新迭代非常迅速,这就要求我们的培训需要密切跟企业的用人需求挂钩,企业紧缺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提供什么样的课程。”刘建新表示。
深化产教融合,培养更多符合产业要求的人才,需要企业和院校共同努力。此外,刘建新还透露会持续推进更多的产业项目进入到学校,让学生有更多的实际产业项目做练习。在学校端,刘建新建议在落实产教融合时跳出原有的思维模式,改变“重硬件建设、轻课程资源投入”的观念。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