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对话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汪泓:平台经济繁荣背后,如何做好劳动者的社会保障工作?

    每日经济新闻 2022-08-29 23:53

    每经记者 许立波    每经编辑 陈俊杰    

    近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举办了社会保障与养老金融高峰论坛暨中欧社会保障与养老金融研究院成立仪式。与会专家学者聚焦社会保障和养老金融两大领域诸多重要议题,围绕社会保障与养老金融的新趋势、新阶段、新战略展开探讨。

    当前,国家社会保障与养老事业面临着一系列新趋势,已进入全新发展阶段,急需全新的战略应对举措。汪泓指出,我国人口发展面临生育率持续下降、老龄化“高峰”到“高原”的新形势,疫情防控平急结合与医防联动新常态,技术发展进入公共服务平台与智慧养老新领域。“因此,在新阶段,要解决好社会保障和养老的问题,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人的价值和生命质量。”

    在现代社会,健康是劳动力存在的基础,身心健康且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者是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健康人力资本数量和质量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经济社会发展质量。

    “健康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是经济社会高质量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科学测量和预测健康人力资本,对于推进健康中国战略进程,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理论依据和实践价值。”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中欧社会保障与养老金融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汪泓告诉《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中欧社会保障与养老金融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汪泓 主办方供图

    谈健康人力资本: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

    NBD:健康人力资本是如何定义的?对健康人力资本的研究有何战略意义?

    汪泓:健康人力资本是指由劳动者健康状况决定,投入生产过程中能够带来预期产出效应的劳动力的价值形态。

    从宏观层面上来讲,健康人力资本提升是基于国家对健康人力资本的投入,有助于国家大健康战略的实现,有助于国家竞争力的提升,有助于实现人民对健康生活的向往和中国健康梦的实现。从微观上来讲,健康人力资本提升是基于每个公民的健康人力资本的投入,有助于国民整体健康水平的提升。从中观上来讲,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高度相关,健康人力资本提升是基于整个社会对健康人力资本的投入,有助于劳动力生产效率的提升、劳动力市场结构优化、国民教育水平的提升、健康产业的良性发展。

    NBD:横向对比其他国家,我国的健康人力资本在世界范围内大致处于什么样的水平?我国健康人力资本又有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汪泓:在考虑人口和经济因素之后,我国健康人力资本与其他OECD(经合组织)国家相比,具有非常大的优势。

    根据预测结果,在2025年之前,我国健康人力资本总量排在32个国家中的第2位,仅次于美国。到2025赶超美国,一直持续到2035年都排在第一位,这主要是在于我国就业人口基数大、经济发展速度快,健康人力资本指数增长速度具有优势。但我们也看到,2025年以后,虽然中国处于领先优势,但相比于美国并没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实现中国健康人力资本水平的继续提升还需在健康中国战略的支撑下持续优化国家医疗、教育、环境等方面。

    NBD:我国健康人力资本与经济社会发展这两者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汪泓:健康人力资本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双向关系。一方面,健康人力资本不仅作为直接投入要素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而且与物质资本、教育人力资本相结合,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源泉。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对健康人力资本产生反向的制约作用。在一定条件下,政府公共投资的数额是既定的,这就需要在健康人力资本、物质资本、教育人力资本之间进行合理的配置。健康人力资本与经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地区存在的差异。两者的关系呈现倒U型,即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健康人力资本积累增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边际效用趋于下降。

    NBD:您提到,健康中国的建设应采用“三步走”的战略,2020~2025年为健康中国的基本建设期;2025~2035年为全面完善期;2035~2050年为巩固提升期。可否简要描述下每个阶段的特点?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就可以说满足了当前阶段的目标?

    汪泓:2020~2025年为健康中国的基本建设期,到2025年建成健康人力资本大国,特点是通过提高健康人力资本投资水平,国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从指标来看,卫生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6.2%;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比例达到5.5%;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岁;孕产妇死亡率降低至1.791/万;婴儿死亡率降低至7.4‰。

    2025~2035年为全面完善期,到2035年迈入健康人力资本强国行列,健康人力资本的投资结构得到优化,同先进国家知识与技术的差距不断缩小,从而实现健康人力资本的优势,实现高产出效率、高人力资本转化率。从指标来看达到如下水平:卫生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6.8%;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比例达到6.7%;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0岁;孕产妇死亡率降低至1.2/万;婴儿死亡率降低至5‰。

    2035~2050年为巩固提升期,到2050年全面建成健康人力资本强国。全面建成健康人力资本强国,指健康人力资本投入和产出结构合理,投入产出效率高,与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相适应。从指标来看达到如下水平:卫生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7.7%左右;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比例达到9.0%;人均预期寿命持续上升;孕产妇死亡率持续降低;婴儿死亡率持续降低。

    当各阶段达到如上指标,即认为满足了当前阶段的目标。

    谈社会保障:怎么保护“外卖小哥”权益?

    NBD:近年来,随着共享经济迅猛发展,平台经济劳动者在社会上的比重越来越高,但其不同于传统的用工方式使得如何保护身在其中的劳动者的正当权益成为世界各国劳动法的一个新难题。尤其像外卖平台的骑手“外包”问题,一直是网络热议的话题。能否结合上海经验谈谈平台经济劳动者参与社会保险存在的壁垒?对此您又有哪些对策和建议?

    汪泓:上海平台经济劳动者参与社会保险目前存在四大壁垒。

    一是新型就业形态的劳动关系尚不明晰。明确的劳动关系能帮助平台经济劳动者在遭遇权益损害时及时维权,但目前国内关于平台经济劳动者的劳动关系的具体含义以及判定标准较为模糊。平台经济劳动者工作灵活性较强、自由度较大,但是需要自行采购劳动工具,没有底薪兜底,劳动报酬不受最低工资标准的限制,亦不享受正式员工的福利待遇。

    对此,政府及相关部门应修订相应政策以完善劳动关系界定标准,不必限于传统的场地、用工时间和细致业务范围;在一定程度上接受自雇型劳动者理念;允许认定多重劳动关系,改变社会保险与劳动关系一对一“捆绑”的制度现状。

    二是平台双方参保意愿与能力各异,参保率有待提高。调研结果显示,由于平台或自身原因,仍存在相当一部分劳动者未参保(21%以上)。一方面,平台企业缴费能力强,但出于成本考虑不愿承更多责任。另一方面,平台经济劳动者参保意愿普遍较强,但是参保能力较差,受访对象中80%的平台经济劳动者参保意愿强烈,但自身对社会保险包含的险种、参保途径、缴费金额等情况存在认知空缺,因而没有参与社会保险。

    针对平台企业,应督促其承担起雇主责任,合理保障劳动者相关权益。具体而言,可以从平台经济从业者的特点出发,分类为平台经济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引导和支持符合确立劳动关系情形的从业者根据自身情况参加相应的社会保险;针对平台经济劳动者,应该提升其维护自身劳动权益的意识。加大社会保险宣传力度,鼓励劳动者积极参加社会保险,提升社会保险政策认知度;放开外省户籍灵活就业人员参保限制,提高社会保险参保意愿度及维权能力;鉴于平台经济从业者流动性较强的特点,应探索适合新就业形态的社会保险经办服务模式,提供更加便捷的社会保险经办服务。

    三是平台经济劳动者需求与社会保障制度供给存在差异。上海作为平台企业蓬勃发展的主要城市之一,平台经济劳动者众多,但是现有社会保险制度供给与劳动者需求之间的适配性仍待提高。 在群体适配度方面,针对劳动关系模糊难参保的问题,可以从制度层面出发,明确平台经济劳动者的认定标准,调整的社保政策思路,对传统劳动关系进行适当拓展;建立平台经济劳动者就业统计制度,为平台经济从业者构建新型社会保险制度。在内容适配度方面,针对该类群体工伤及失业保险缺失的问题,可围绕快递员、外卖员等重点保障群体,探索开展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建立职业伤害保障机制和失业保障机制;针对参保缴费水平过高的问题,可以增加不同缴费档次,让因经济原因等暂不具备参保能力的平台经济从业者有更多的参保选择。

    四是平台经济劳动者社会保障账户转移接续较难。调研发现,平台经济劳动者工作形式多样化,且76%的平台经济劳动者户籍所在地为外地,社保衔接工作面临难题。劳动者工作形式的差异和工作变更频繁给社保转移接续工作带来了难题。与此同时,因各地社保政策不一,部分已参保的平台经济劳动者异地工作之后,无法提供劳动关系证明文书而影响正常转移,面临社保断缴的困境。

    针对异地社保政策不一导致断缴的问题,应强化各地社会保险制度的统筹协调和政策衔接,应用数字化技术一网通办,制定统一的异地社保转移手续指南;简化办事流程,减轻手续负担,提升经办效率。针对不同工作形式社保衔接工作难的问题,应改革社会保险的个人账户制度。对于平台经济从业者在市内流动就业时,沿用原先的个人社保账户;跨省市流动就业人员直接在新就业地建立新的个人账户;非该市户籍灵活就业人员首次参保的,需建立临时个人保险缴费账户。

    NBD:在社会保障系列问题的研究中,养老是一大核心问题。能否结合上海经验谈谈为老服务精准化提升过程中的问题、瓶颈?对此您又有哪些对策和建议?

    汪泓:近年来虽然上海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明显。但是,上海为老服务精准化有待进一步提升。具体表现在:

    第一,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渠道不畅通保障政策不完善。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近一半的老年人有强烈的社会参与意愿,但实际却有80.3%的老年人没有实现社会参与。此外,文娱活动丰富性也需继续提升,而目前上海老年人社会参与的途径较少,也缺少完整的配套保障政策。

    第二,老年友好型社会的环境氛围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许多老人表示希望进一步提高老年人的社会地位,希望全社会都来营造良好的敬老爱老社会氛围。然而,现实中,对老年人的“隐形排斥”依然存在。

    第三,老年人多样化养老需求尚未充分满足。养老服务在面向不同户籍、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时,针对性服务明显不足,特别是针对“特殊老人”的个性化服务缺失。

    第四,老龄政策体系与行业监管不健全,上海高质量养老服务事业建设,关涉多领域,尚未形成层次分明、结构清晰的养老服务体系,上海养老服务市场发育尚不成熟。

    为此,我们提出上海要实现养老服精准化,创建老龄化社会高品质生活,可从打造“五精”体系着手,即认知精准、氛围精美、分类精细、服务精良、定位精确,更好推动实现精准化为老服务。

    第一 ,“认知精准”是指引导老年人精准认知适合自身的健康生活方式,可采取如推动“医养康护健”相结合、强化老年体育活动科学指导等方式。

    第二,“氛围精美”是指建设新时代全社会敬老爱老氛围,加快建成老年友好型社会,打造敬老爱老的文化品牌,加快推进住宅社区居住环境、软环境的适老化改造,如在厕所里安装扶手,动员与老年人生活密切相关的APP开展适老化改造等。

    第三,“分类精细”则需要按照年龄标准、家庭结构标准、自理能力标准等划分为不同类别的群体,为老年人提供精细化养老服务。

    第四,“服务精良”则是指完善养老医疗卫生服务,比如针对老人行动不便、陪护有限但又与医疗、照护密不可分的困境,可利用互联网作为载体和信息技术进行线上医疗。

    第五,“定位精确”,是指促进多元主体参与社会化养老服务,精确定位并承担责任,明晰政府、市场和社会的责任边界,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市场需求导向作用和社会力量支持作用,统筹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封面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香江电器5年前已开始上市辅导 期间三名增资股东退出

    下一篇

    兴蓉环境营收、净利双位数增长 多项在建工程释放业绩成长力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