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大安泰经管学院讲席教授贾伟平:改善中国人民的健康问题,需要从“医”转向“防”

    每日经济新闻 2022-08-28 19:35

    ◎贾伟平认为,数字医学是整个大健康管理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工具,数字医学在大健康管理中可以起到以下作用:一是可以实时沟通疗效;二是可以进行宣传教育;三是便于成本控制;四是利于医患互动。

    每经记者 陈浩    每经编辑 陈俊杰    

    8月27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学深圳行业研究院正式成立。在由上海交通大学主办的“中国(深圳)行业发展高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席教授贾伟平发表了主题为《数字医学与大健康管理》的主旨演讲。贾伟平表示,她从事临床工作40多年,深刻感受到,要改善中国人民的健康问题,需要从“医”转向“防”,即做好全生命周期的大健康管理。

    贾伟平认为,大健康领域的研究和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全社会的工程,全周期的健康管理强调信息化建设、人员能力的建设、价值医学的评估,以及由全社会参与的团队角色分工。她还表示,数字医学是整个大健康管理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工具。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从“医”转向“防”,需重视大健康管理

    贾伟平有40多年的临床工作经历,深耕糖尿病防治领域。她表示,目前慢性病已经成为一个严重危害全人类的健康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中国慢病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8成以上,慢性病防治占医疗费用的80%。“中国有1.25亿糖尿病患者,占全世界的27%,每九个人中就有一个是糖尿病患者。近40年间,中国的糖尿病患病率上升了10倍。”

    “我做了一辈子的医生,深刻感觉到,要彻底改善中国人民的健康问题,一定要从‘医’转向‘防’,而这个‘防’就需要我们要有针对健康管理的技术和手段。”贾伟平说。

    贾伟平介绍,世界卫生组织曾提出,要降低人类的致死率,不仅要对急诊疑难病人进行救治,也需要对慢性病患者给予长期的呵护和管理。“在慢性病管理当中,我们提出了‘医患协作’的模式,即不仅要考虑患者的身体状况,也要考虑患者的心理状况、生活环境及家庭氛围等,这种诊疗模式是以人为本的一种全周期的健康管理模式。”

    贾伟平指出,目前的大健康管理还存在以下几个难点:一是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是隔阂的,二是基层管理能力显著不足,三是信息平台之间壁垒很难打破。此外,在疾病的预防、早筛、诊疗、康复过程中,如果都按照以往的“人管人”模式,恐怕很难做到。因此,对于整体的大健康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和实施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世卫组织曾提出,通过数字医学来推动医疗服务模式的改变,包括一个人生命周期中的所有医疗服务,整个生命周期都有数字医学的内容。我国也相应推出了一系列智慧医疗与健康管理相关的政策,近几年更是作为投资项目来施行。”贾伟平称。

    大健康管理是一项全社会的工程

    如何做好慢病管理?贾伟平以糖尿病为例介绍道,“我们二十多年前提出,上海的社区医生要做好慢病看门人角色,创立社区医生无缝化管理模式,用医院的优质资源团队培育了优质的社区医生,教会他们怎么看病。当时使用了初级的信息化手段,形成区域性的网络,方便进行教育、分级诊疗、病人转诊。”

    2015年,贾伟平受上海市政府委托,参与建设上海市糖尿病预防与诊治体系,致力于医防融合的糖尿病全程健康管理。“之所以能够做成这件事,完全借助于上海大数据的建设。在糖尿病专门网络,可以开展糖尿病筛查、病人的自我管理以及大数据分析。我们首先对糖尿病并发症的筛查和诊治难点,比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探索通过数字医学推动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工作。”

    贾伟平认为,数字医学是整个大健康管理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工具,数字医学在大健康管理中可以起到以下作用:一是可以实时沟通疗效;二是可以进行宣传教育;三是便于成本控制;四是利于医患互动。

    “大健康管理是一项全社会的工程,一定是全社会的事情。”贾伟平说,大健康领域的研究和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全社会的工程,全周期的健康管理强调信息化建设、人员能力的建设、价值医学的评估,以及由全社会参与的团队角色分工。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吉电股份铅碳类首个“百兆瓦时”用户侧储能项目开工

    下一篇

    民生证券给予伟创电气推荐评级,2022年半年报点评:业绩符合预期,伺服系统保持高速增长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