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特约评论员 龙海波
今年以来,面对不断加大的下行压力,党中央、国务院科学决策,及时果断施策,持续推出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政策效应逐步显现并可能延续至三季度。从4月份主要经济指标深度下跌,到5月份主要经济指标降幅收窄,再到6月份经济逐步企稳回升,中国经济顶住了超预期压力冲击,实现了来之不易的正增长,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稳住了基本盘、赢得了主动权。下半年,要保持经济企稳复苏良好势头,全力以赴抓发展搞建设,努力实现经济增长再上新台阶。
当前经济复苏迹象明显,尤其是供给端复苏步伐加快,供给冲击压力有所减缓。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6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分别为50.2%、54.7%和54.1%,分别高于上月0.6、6.9和5.7个百分点,均升至扩张区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较上月增长0.84%、同比实际增长3.9%,特别是汽车行业回升对整个工业增长带动突出。但同时也应看到,需求不足压力依然较大,需求恢复明显滞后于生产恢复,要防止市场需求收缩与预期转弱形成共振,对经济全面恢复造成不利影响。
实现经济增长再上新台阶,必须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尤其是从政府牵引需求转向市场驱动需求。当下最为重要的是要稳住就业,将年轻人失业问题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这个群体的就业如果解决不好,不仅不能扩大消费,还有可能引起更多问题。扩大消费从根本上讲就是促进就业,完善社保,优化收入分配结构。要针对中低收入群体的实际困难精准施策,把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结合起来,最大限度释放潜在需求,切实提振普通居民消费信心。此外,还要着眼于房地产市场平稳回调,避免演化为行业系统性风险,切实改善房地产投资预期。
不难看出,上半年出台政策的密集度和传导力度都是空前的,包括存量政策的前置和一些提前谋划的增量政策。从33项政策聚焦扎实稳住经济,到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阶段性措施与制度性安排相结合、普惠公平与精准支持相结合,宏观政策靠前发力、精准有力,最大限度减少了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当然,未来可用的政策工具还有充足空间,但必须把握好政策调控周期和节奏力度。要从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战略全局统筹考虑,而不局限于宏观政策之间的协调联动。事实上,前段时期疫情政策的适度调整就很好体现了防控更加科学精准,同时也与稳经济举措协同配合,在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上高效协作。
实现经济增长再上新台阶,必须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进一步巩固“稳”的基础,加速“进”的动能。比如,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方面,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金融监管政策要相互配合,让已有政策工具发挥出更好的协同作用。在提升市场预期信心方面,要抓住企业正处于恢复发展的关键期,保持各项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提高政策精准性、有效性,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堵点。同时,疫情防控政策要张弛有度,避免“一刀切”阻碍产业发展,避免区域政策传导不畅。
近年来,我国营商环境已取得长足进步,但仍有较大改善空间。优质营商环境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依托,也是市场主体赢得未来的底气所在。1~5月,全国新设市场主体1151.4万户,同比增长0.8%,为经济发展积蓄了基本力量。与此同时,外贸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在保订单、保市场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二季度,我国货物进出口额同比增长8.1%,尤其是6月增速达14.3%,实现了出口快速反弹。这些都得益于为助企纾困出台的一揽子举措,其背后也离不开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
实现经济增长再上新台阶,必须从构建新发展格局出发,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发展主动权。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要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精准服务市场主体,为各类主体投资兴业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良好环境。特别是要瞄准促进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深度合作的“链主”企业,进一步完善政企沟通机制,采取多种方式及时听取市场主体的反映和诉求,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重大困难问题。与此同时,要统筹考虑项目建设、人才引进、招商引资、技术创新、政策扶持等工作,在不断扩大和畅通社会再生产循环中,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更多国内市场空间。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研究组织处处长)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