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是我国碳交易市场正式上线运行一周年纪念日,在各方努力下,市场交易量已初具规模,且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之一。尽管如此,我国碳交易市场仍存在一定问题和挑战,如市场扩容、碳交易价格、碳排放数据披露等。
对此,中财绿指首席顾问施懿宸教授认为,碳排放数据应在更广范围披露,同时合理碳价应与企业碳减排成本挂钩。对于未来碳交易市场的发展他建议,守住碳交易市场设计的根本目标,使碳交易市场逐步成为赋能企业转型发展的市场手段而非负担,是碳交易市场不断完善的重要原则。
每经记者 黄宗彦 每经编辑 付克友
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运行满一周年。数据显示,全国碳市场运行一年来,累计交易量1.94亿吨,累计成交额84.92亿元,成为同期全球规模最大的碳现货市场。
回溯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这一年的表现,尽管运行初现成效,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与挑战:如参与行业亟待扩容、市场活跃度有限、数据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市场定价机制有待完善等。
那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如何扩容?交易活跃度如何提高?数据质量如何保障?定价机制如何完善?7月16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就以上问题,采访了ESG知名专家、中财绿指首席顾问施懿宸教授。
建立更彻底的市场化减排机制
NBD:在各方努力下,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成功运行,交易量也一跃成为同期全球规模最大的碳现货市场。您怎么评价我国碳交易市场这一年来的碳交易水平和市场表现?
施懿宸:近一年我国碳交易市场整体呈现平稳运行态势,也出了交易周期性明显、大宗交易成交均价较低但成交总量领先的情况。
在交易周期方面,以履约期(2021年12月左右)为界,全国碳市场成交均价与成交总量周期性明显。临近履约期,碳市场成交量骤升,碳价则低位走高;2022年来,全国碳市场成交总量有限,但成交均价持续走高。从交易情况来看,大宗交易更为活跃,截至2022年6月30日,大宗交易量占成交总量83%。
碳交易市场运行特点,一方面显现出我国碳市场的基本规则制度已得以确立,并实现良好的落地,另一方面也显现出碳交易仍以履约交易为主,市场化的交易机制仍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NBD:在您看来,目前我国碳交易市场还存在哪些不足与挑战?
施懿宸:我国碳市场现在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就是如何丰富其市场化的要素,也就是更全面的将市场化机制在碳市场中予以体现,以进一步挖掘其真正的市场价值、更彻底的建立市场化的减排机制。
譬如,当前机构投资者入市的问题尚未完全解决,金融机构没有办法利用金融工具撬动碳资产,既表现在当前底层资产缺乏长期稳定的市场化定价基础,也包括在交易规则上对碳资产的处置缺乏更高位阶的政策依据。这也就出现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很多碳金融产品的“首单”,但是难以规模化的困境。
二级市场的不足,也加剧了持有碳资产的个体仍以履约交易为主、对金融价值了解不足,其减排的动力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
碳排放数据应在更广范围披露
NBD:据了解,目前我国碳交易市场只纳入了电力行业,相关交易品种也有限,缺少金融衍生品对冲。请问主要原因是什么?行业和交易品种的“扩容”问题如何解决?
施懿宸:金融产品一旦全面介入碳市场,其在推动更完善的市场化减排机制建立的同时也有可能带来一定风险,当前我国尚处于“双碳”目标布局推进的初期阶段,市场对碳配额的认知也还在不断深化中,未来参与碳市场的投资者是否足够成熟等将对碳市场的稳定运行产生很大影响,缺乏必要的实施基础及合理的制度设计可能导致过度投机等衍生风险。
当然也不应该因为可能出现的潜在风险而否认金融介入的必要性,更关键的是如何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实现风险控制与金融优势发挥的同步推进。据了解我国碳市场扩容已有相关的推进计划,成熟一个、增列一个,将更有利于碳市场的平稳运行,同时在体制制度方面也可逐步放开,循序渐进。
NBD:有报道称,数据质量是影响扩容的原因之一,请问您怎么看待碳排放数据造假?相关企业和监管部门应采取哪些手段和措施,减少和杜绝此类事件发生?
施懿宸:碳排放数据造假对碳市场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在已经结束的第一个周期的运行中也出现了因为造假而遭受处罚的案例。这其中碳市场参与者认识不足是重要的因素,还有一项外因是关于碳数据披露不足的问题。
当前我国碳排放的相关数据披露是较为有限的,这使得对碳数据的监督与复核落在政府及有限的第三方上,而有限人力难以全面满足庞大的数据监管需求。如果碳排放数据能够在更广范围披露,市场上会有更多主体参与到碳排放数据的监督中,一定程度上也将有助于提升披露的碳排放数据质量。在由于客观因素致使无法全面披露碳市场数据时,对碳市场参与者及第三方的规范考核与监管则显得更为重要。
合理碳价应与企业碳减排成本挂钩
NBD:相较于发达国家的碳交易价格,我国目前碳价格还存在一定差距。请问您怎么看待我国当前的价格水平,可以通过哪些手段来提高价格?
施懿宸:追求与国际碳价格的一致并不是碳市场发展的目标,“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是国际减排的重要原则。由于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仍在进行中,经济发展水平也与国际发达国家有所差距,为此出现碳价的差异是正常的。
如果完全对标国际碳价水平,对于我国国内企业生产将造成较大的压力。合理的碳价应与我国企业当前碳减排的成本相挂钩。从制度角度来看,与我国碳配额的分配规则、市场交易制度等有关系,从市场化的角度来看,也要在经济发展中、在减排技术的不断成熟中,逐步形成更具普适性的公允价格。
NBD:对于我国碳交易市场未来的发展,您还有什么建议?
施懿宸:守住碳交易市场设计的根本目标,使碳交易市场逐步成为赋能企业转型发展的市场手段而非负担,是碳交易市场不断完善的重要原则。
当前有利于碳市场完善的各项机制也在不断推进中,随着市场主体对碳市场认知的逐步成熟、企业转型发展内化为内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在碳市场的供需都会有所改善,以履约为主的交易现状也将进一步改善,碳资产的价值也将更加公允,市场化的减排机制会逐步成熟。
封面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