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张明双 每经编辑 陈俊杰
从新三板摘牌4年后,浙江远图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远图股份)再次向全国股转系统提交申报材料,拟通过挂牌创新层募集资金1000万~2200万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目前已回复挂牌审查部第一次反馈意见。
公开转让说明书(申报稿)显示,远图股份控股股东吴俊宏与6名股东签署了对赌协议,如因为经营业绩等原因,使远图股份未能在2023年12月31日前实现A股IPO或被国内上市公司收购,6名股东可要求控股股东回购股份。
远图股份表示,公司将择机在2023年申请北交所上市,但由于经营业绩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若2022年经营业绩未能满足上市条件,可能引发回购事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远图股份2020年、2021年净利润均为亏损。
公司连续两年净利亏损
远图股份主要业务为医疗信息化软件的研发、生产、销售及服务,主要产品为城市级健康大脑产品及解决方案、智慧服务产品及解决方案。公司主要通过“银医合作”模式拓展客户,2020年、2021年前五名客户多为银行,相应终端客户主要为各地的卫健委及医院。
远图股份(前身远图互联)曾于2015年10月至2018年6月在新三板挂牌。《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查阅远图股份挂牌期间定期报告发现,相比2015年、2016年,近两年来公司虽然收入规模有所增长,但净利润却反而出现亏损。2020年、2021年,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9695.28万元、1.45亿元,净利润分别亏损1560.23万元、868.37万元,而2015年、2016年公司还是盈利状态。
对于连续亏损的原因,远图股份表示,一是公司研发投入较大,研发费用大幅增加;二是公司尚处于成长期,营业收入规模相对较小,营业毛利难以覆盖期间费用;三是受疫情影响,公司的项目拓展受限,同时各地医院对于智慧医疗项目的推进放缓,进而导致公司的部分项目开展进度滞后,相应项目的验收进度随之放缓。
不过,远图股份补充披露的期后业绩显示,2022年1~5月,公司未经审计的营业收入为8647.59万元,净利润为1265.64万元,实现扭亏为盈。
公开转让说明书(申报稿)显示,2020年、2021年,公司前五名客户销售金额占营业收入比重分别为38.79%、45.70%,2021年客户集中度较高。但公司未按照“存在受同一实际控制人控制的客户时,公司应当合并计算”的要求披露前五名销售客户,如2021年前三名客户分别为中信银行深圳分行、中信银行青岛分行、中信银行郑州分行。
按照上述要求,远图股份修改2020年、2021年前五大客户营业收入占比分别为56.25%、71.56%,客户集中度较高,主要系公司通过“银医合作”模式来拓展业务。同时,公司补充披露了相应风险:如果公司不能进一步拓展新客户,降低客户集中度,一旦主要客户采购减少,公司营业收入可能出现下滑。
然而,即使前五大客户销售占比披露为38.79%、45.70%,这样的客户集中度也远远高于4家同行业上市公司。2020年、2021年,4家上市公司前五大客户销售金额占比多在10%左右,最高也只有22.85%。对此,远图股份表示,同行业上市公司拥有较为丰富的业务版图和产品结构,业务模式多元化程度较高,客户类型和数量众多且较为分散;公司目前处于业务快速发展阶段,客户类型较为单一且营业收入规模相对较小。
股东对赌约定上市时间
按照公开转让说明书(申报稿)披露,远图股份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吴俊宏与杭州伟星智晨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简称伟星投资)等6名股东签署了包含特殊投资条款的协议,可能触发回购条款。
回购条款的约定大多围绕IPO目标进行,如截至2023年12月31日,目标公司未能实现A股IPO上市或被国内上市公司收购,该等原因包括但不限于目标公司经营业绩方面不具备上市条件,或由于公司历史沿革方面的不规范未能实现上市目标,或由于公司经营管理层存在重大过错、经营失误等原因造成公司无法上市等。
远图股份表示,公司预计2022年营业收入将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净利润将较大幅度提升,公司将根据2022年相关财务指标选择适用的北交所上市标准,择机在2023年申请北交所上市。
不过,由于公司经营业绩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若2022年经营业绩未能满足上市条件,可能引发回购事项。至于历史沿革、经营管理、实际控制人转让20%以上公司股份等其他原因,引发回购的可能性较小。
伟星投资等6位股东均是在2020年8~10月通过股权转让、增资扩股取得公司股权。《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浙江证监局官网上看到,2020年9月,从新三板摘牌两年后,远图股份(远图互联)进行了IPO辅导备案,光大证券也发布了几期辅导工作进展报告。
而远图股份在反馈意见回复内披露,截至目前,公司近3年尚不满足在上交所、深交所和北交所上市的条件。
对于本次申报新三板相关事宜,2022年7月7~8日上午,《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致电远图股份并于7日发送了采访邮件,但电话无人接听,截至发稿,邮件也未获回复。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