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员工月实收683元?中车集团回应子公司工资争议:发了两次

    每日经济新闻 2022-07-02 08:35

    每经记者 杨煜    每经编辑 王月龙 陈俊杰    

    近日,有网友称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方股份)6月到手工资仅683元,引起关注。 四方股份是中国中车(SH601766,股价5.17元,总市值1483.73亿元)旗下子公司,也是首列“复兴号”动车组的出生地。据中国中车年报,2021年四方股份实现营业利润28.71亿元,同比增长2.78%,是当年中国中车营业利润规模最高的子公司。

    1858826021318603776.jpeg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朱万平 摄

    利润水平没有下滑,为何工资仅有数百元?7月1日,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集团)党委工作中心主任高亢电话回复记者, 表示“因为牵扯到结算的问题”,四方股份6月份的工资其实是分为两次发放,在7月1日又发了一回。 此外,中国中车负责投资者关系的工作人员也向记者表示,上市公司这边的员工工资同以前一致,并未发生变化。近三年来,全国高速铁路里程持续增长,但增速有所放缓,产业链企业也因此业绩承压。就此,高亢表示,产业走势的规律是短期波动、长期平衡。

    4081843878327023616.png

    回应薪酬争议:分两次发放

    争议源自某知名问答社区的一则提问。 有网友在回答中发出一张截图,显示收到代发工资683元,对方户名为“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随后,多名自称四方股份员工的网友也表示到手工资较低。这样的工资水准令人意外。四方股份一直是中国中车旗下子公司中的中流砥柱,在高速动车组、城际(市域)动车组、城轨车辆的研发制造上处于业内领先地位。 据中国中车年报,2021年四方股份实现营业利润28.71亿元,占到中国中车整体营业利润的22.37%。 此外,从四方股份2022春季校招的公告来看, 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和丰厚福利正是其“卖点”之一。 不过,在疫情对铁路客运的持续影响下,中国中车主要产品销量下滑明显。据一季报,中国中车铁路装备业务营收为53.49亿元,同比减少了64.83%。其中, 动车组业务收入从去年同期的119.27亿元下降至13.02亿元,是导致铁路装备业务营收下滑的主要原因。 四方股份的工资发放和经营情况是否与此相关?对此,7月1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多次致电四方股份外宣部门电话,但无人接听。7月1日,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工作中心主任高亢电话回复记者,表示“因为牵扯到结算的问题”,四方股份6月份的工资其实是分为两次发放,在7月1日又发了一回。 但高亢并未透露第二次发放的具体数额。 同时,中国中车负责投资者关系的工作人员也向记者表示, 上市公司这边的员工工资同以前一致,并未发生变化。 据一季报,中国中车一季度支付给职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约66.57亿元,同比下降了0.81%,变化不大。此外,2021年中国中车在职员工合计160656人,支付给职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为332.67亿元, 以此估算平均员工薪酬为20.71万元,同比增长了10.17%。

    4081843878327023616.png

    铁路投资下滑

    中车集团:短期波动,长期平衡

    尽管人均薪酬看起来并未下滑,但中国中车的员工数量正在持续流失。2020年和2021年,中国中车的员工总数分别减少了1538人和3521人, 合计流失员工5059人。 高亢认为,对企业来说,员工进进出出、工资能增能减、职位能上能下是正常的。值得一提的是,同样在2020年,中国中车的核心业务之一铁路装备业务的营收同比缩减了26.54%,至今尚未恢复。 实际上,近两年全国铁路投资呈现下降趋势。 据国铁集团公开数据,2019-2021年,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8029亿元、7819亿元、7489.17亿元。其中,高速铁路下滑明显。 2019-2021年,全国高速铁路新建里程分别为5474公里、2521公里、2168公里。 2022年,国铁集团计划投产新线3300公里以上,同比减少21.58%。再加上疫情对铁路客运和原材料的冲击,中国中车的业绩难免受到一定影响。对此,高亢表示, 产业走势的规律是短期波动、长期平衡。 目前,国家铁路网络建设正在稳步进行中。据中国中车年报,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15万公里,其中高铁4万公里。而到2035年,国家铁路网规模将达到20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速铁路7万公里(含部分城际铁路)、普速铁路13万公里(含部分市域铁路)。另一方面, 当产品订单逐渐减少,服务带来的价值增量便随之凸显。 自2020年年报开始,中国中车对检修服务越来越重视,提出深入开展检修技术研究,大力拓展维保业务。不过,铁路局也同样具备相应的检修资质和自主检修能力,中国中车在走向“制造+服务”的过程中还需要继续做优做强。

    记者|杨煜

    编辑|王月龙 陈俊杰 杜恒峰

    校对|卢祥勇

    3262569142347036672.png

    |每日经济新闻  nbdnews  原创文章|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镜像等使用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曾入选“中国十大豪宅”,如今院门前杂草半腰高,深圳也有别墅“涨不动”,发生了什么?

    下一篇

    造车新势力半年考“交卷”:五家企业6月交付量均过万辆,小鹏拿下月度销冠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