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意“跨界”,是冯唐独特的人生写照。
◎没想到,做一件事前的周详考虑,不仅只在于给千亿级公司做战略咨询,哪怕做一件小事冯唐也惯于如此。
◎有人说,冯唐“精于算计”,他对此评价丝毫不避讳。
每经记者 杜蔚 丁舟洋 每经编辑 张海妮
罗永浩又上热搜了。漫长的“真还传”接近尾声,他宣布正式退出所有社交平台,埋头创业。屡败屡战的罗永浩又要“躁起来”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罗永浩那个屡屡跨界、屡屡成功的好友冯唐,如今选择“中场休息”。
看全世界的项目、聊几十亿的收购,冯唐的人生上半场让人联想起浮夸都市偶像职场剧里的总裁男主角。
每周工作八十小时以上,整天在机场、会场、办公室打转,高强度的全职工作之外,还要身兼“作家”这个不比主业轻松的副业。“全干活、写东西、学习去了”回想前二十年发条拧紧的人生,冯唐觉得恍若隔世。
和勤奋刻苦孜孜不倦的“劳模天王”刘德华不同,梁朝伟洒脱任性,没事就买张机票到伦敦特拉法加广场喂鸽子。现在,冯唐用退休劳模这个梗自嘲。初夏的一天,冯唐接听《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电话的时候,说自己正在过着“伦敦梁朝伟”的生活。
从协和医院医生,到麦肯锡合伙人、华润医疗CEO、中信资本董事总经理、畅销书作家,冯唐几度跨界总能成功。就像世人喜欢把刘德华与梁朝伟拿来比较,干什么成什么的冯唐与他那屡败屡战的好朋友罗永浩也互为对照。“你们有没有觉得我特别算计?”冯唐笑称,“知其不可为而为,我也很佩服这样的人,但我的性格是有胜算后再去做,换言之是冒险精神不够。”
去年1月,冯唐卸下中信资本高管职位,官方解释是“做自己”,真心话是“现在对我来说不是做大事的合适时机,所以我也在等。”闲下来的冯唐做什么?他在冯唐讲书微信小程序里上线了《冯唐讲<资治通鉴>》有声课程、完成他的第七个长篇小说、写毛笔字画画办展览……可以不屠龙,但不可以不磨剑,丝毫也没真的闲着。
“想做事、能做事,还要有机会让你做事。”现在对冯唐而言是一次“中场休息”,与其说是“精于算计”的结果,其实更是顺势而为的选择。
在中文写作里,冯唐名声在外,褒贬不一。他的“北京三部曲”讲述了一个男人从15岁到30岁的成长过程,扑面而来的荷尔蒙气息,生猛彪悍的情节,被很多人称为“少儿不宜”。
与他“奔放”的文风不同,现实生活中的冯唐很守规矩。他很守时,约定采访时间九点半,他在八点半加进采访微信群,九点二十五分主动说“随时可以”。
他很有条理。开场问他为什么要做音频课程“讲《资治通鉴》”,他从市场需求讲到供给现状,从自身能力讲到技术条件。
没想到,做一件事前的周详考虑,不仅只在于给千亿级公司做战略咨询,哪怕做一件小事冯唐也惯于如此。
“这么着才不浪费。”冯唐说,“这么一门课,虽然很小,但也凝聚了蜻蜓FM团队、我的小团队和我自己的时间精力。如果不想清楚就去做,就是浪费自己的时间,也是浪费大家的时间”。
冯唐录制音频课程。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讲《资治通鉴》,在冯唐看来是自己有能力又有潜力做成的事情。“一身所学,总不能都去做情感博主吧?灵魂有香气的老头子?这赛道也太窄了。所以我就沿着所谓的战略思路,去谋划自己要做什么。”
“我的读书课程已经慢慢积累了两万多付费会员,就有了能支撑起来的现金流。过去几年,做项目可以烧钱,现在不能烧钱了,只能大家说OK,算起来运营现金流为正,我们才能再继续考虑做大。”
他把自己的时间清晰地分为三大块:“电大老师”,结合过去二十年的管理经验讲管理学的经典——《资治通鉴》;文学作家,完成第七个长篇小说,接下来还将开启三个长篇故事;“退休高管”,用自己的公司接一点管理咨询。
“我觉得大家普遍缺‘通用管理’这门课。”冯唐说:“所谓管理者,从部门经理开始,一直到CEO,这是工作中的管理。其实生活中也有管理,自我管理、健康管理、家庭管理,管理是一生的日常。”
冯唐在音频平台上开设的课程。图片来源:蜻蜓FM
在冯唐看来,虽然他接受过MBA的系统教育,又在西方管理界的顶级公司从业十年,但《资治通鉴》才是中国管理学的巅峰,无论是经商、创作还是日常生活,人生百态、世事错综复杂都能在这漫漫历史长河里找到答案。“如果只读一本古书,就读《资治通鉴》,如果只读一本史书,就读《资治通鉴》,甚至如果只读一本书,就读《资治通鉴》。”
围魏救赵、负荆请罪、赤壁之战、商鞅变法……从小学到大学,在语文和历史中,《资治通鉴》如影随形,无处不在。冯唐是《资治通鉴》的大粉丝,但对当代人而言,《资治通鉴》并不好读。它是中国古代的长篇重典,以文言文写成,涉及浩繁的古代知识,就算是中文系专业出身的人,读《资治通鉴》也要打起十二分精神。“我这个通读过多遍资治通鉴,又有管理实战经验的人,就希望做电大老师,来当大家读《资治通鉴》的拐棍。”
肆意“跨界”,是冯唐独特的人生写照。
他很任性,也很幸运,因为每一次跨越,都成为行业宠儿。从医学博士到麦肯锡董事,到作家、诗人,再到投资人,在这些毫无关联的领域里,冯唐几乎都做到了一流水平。
上世纪90年代初,冯唐进入协和医科大学,这一读就是8年,并顺利拿下临床医学博士。他拿起手术刀,不过很快又放下了。
冯唐。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做医生太闷。”冯唐笑言,十八九岁报考大学时,谁也不清楚自己是哪块料,“(做医生)让我力气使的太少,因为它只是对着一个个病人。我是练屠龙刀的,仙剑这套不太适合我。”
谈及弃医从商时,冯唐坦言,这当中有很大的偶然性。彼时,舅舅给了他“乱世从军、盛世从商”的建议,加之美国埃默里大学恰好递来的橄榄枝,冯唐打开了商业大门。“我抱着试试看看的心情去读了MBA,并在毕业后通过五轮面试进入麦肯锡。”
在麦肯锡,冯唐一干就是10年,晋升为公司的全球董事合伙人,但他居然“心甘情愿”地被客户挖走。“他用讽刺的方法激我,说你老指导我们干活,老教我们开车,你自己开车到底行不行?这么一激还挺管用的,我就去了。”
2009年,冯唐跳槽华润集团担任战略管理部总经理,三年时间华润进入世界五百强前200。2011年,冯唐组建华润医疗,成为国内医疗行业扛把子。他不仅在商界混得风生水起,冯唐还凭借《万物生长》《北京,北京》等作品,跻身中国作家富豪排行榜。“把该练的工具方法、技巧能力掌握后,剩下就交给机会。”
冯唐作品《北京,北京》在豆瓣读书上的评分为7.4分。图片来源:豆瓣截图
“磕磕绊绊到了50岁,很神奇地发现,大致知道了这辈子能干什么事。”冯唐认为,所谓的知天命其实就是知道了“自己是哪块料,能力边界在哪里”。
世人羡慕冯唐的幸运,因为他的每一次跨越,都能收获成功,与被调侃为“行业冥灯”的好友罗永浩相比,冯唐几乎是零失误。“我很少失误,但绝不是没有。从另一个角度说,我冒险精神不够,没有‘搭上全部身家性命’,放手搏一搏更大的。”
在大平台上做投资,冯唐有过光鲜亮丽的时刻,也深刻体会到了“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辛酸,“现在公司几乎实现了我当时做企业医院改革的战略构想,但我人已经不在那儿了……其实远不是事事顺意,工作的过程基本每天都是烦心事,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这才是常态。”
有人说,冯唐“精于算计”,他对此评价丝毫不避讳。
“你有没有觉得我还算计得特别厉害?”冯唐笑着反问记者道。“其实‘算计’这事儿不丢人,因为我就这么被培训出来的。”
从医和从商的经历,练就了冯唐的“算计功法”。“倘若医生没有一点把握,是不敢给病人动手术的。我做管理咨询时,要是没想明白就告诉别人生意怎样做,那岂不是害了人?”在冯唐看来,真正的高手,从来都是“先胜后战”。“要胜中求战,不要战中求胜。虽然有了胜算,最后不一定能胜,但一点胜算都没有,我是一定不会做的。”
闲暇时间,冯唐喜欢写书法。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也有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人,比如罗老师(罗永浩),我很佩服,但我不是这样的人,有胜算我才会去做。”冯唐说。
算计与胜算,在无形之中被冯唐画上了等号。但对于大势的判断,他认为,一定要顺势而为,不能强来。其作品的影视化之路,就是一个鲜明的案例。
善于描绘青春故事的冯唐,很早就投身过IP影视化的洪流。比如,同名电影《万物生长》,以及被改编成连续剧《春风十里不如你》的小说《北京,北京》。“当时的市场挺好的,我也赚钱了。但这几年是影视寒冬,有几个版权一直在谈,可惜没有完全落地。”冯唐表示,《女神一号》打算在8月份之前开机,但受疫情影响最终能否开拍尚不能确定。
《北京,北京》被改编成剧集《春风十里不如你》。图片来源:剧照
不但作品的影视化之路受阻,疫情还延迟了《北京,北京》改编成的话剧的上映时间。虽然冯唐深感遗憾,但也表示理解。
近20年,冯唐几乎平均每三天就要飞一次,“不断地从一处飞到另一处,整天就是机场与会议,生活对我来说是虚无缥缈的。”
此番,因疫情“滞留”海外的冯唐,选择顺势而为,辞去大平台的工作,就地安置自己。“我现在是‘伦敦梁朝伟’,喜欢去特拉法加广场放鸽子。我忽然意识到前半辈子没怎么生活过。我前不久学会了用微波炉,最近还学会了用烤箱。”
闲下来的冯唐学会了享受生活。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顺势而为,并不是放弃。“我是长跑型选手,会一直做下去。包括音频课程、出版、影视等,现在就安心等待机会吧。”
正如,冯唐写在《有本事》扉页上的话,“一个人可以不屠龙,但不能不磨剑。无论是对工作还是生活,都要时刻准备着,等待下一个机遇的到来”。
(海报素材来源:受访者供图)
封面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