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何小桃
俄乌冲突持续引发关注。
据央视新闻报道,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28日与法国总统埃马纽埃尔·马克龙和德国总理奥拉夫·朔尔茨通电话,提到西方武器大量涌入乌克兰的危险性质。
依据克里姆林宫通报, 普京在通话中警告,西方武器源源不断输送至乌克兰有加剧局势恶化和人道主义危机的风险。
俄罗斯驻美国大使阿纳托利·安东诺夫28日也批评西方武器大量涌入乌克兰“显著引发冲突扩大的风险”。美方如果向乌方运送远程火炮系统,对俄方而言将是“不可接受”的。
普京与法德两国领导人举行电话会谈
据克里姆林宫消息,当地时间5月28日,俄罗斯总统普京与法国总统马克龙和德国总理朔尔茨进行了电话交谈。
三位领导人讨论了乌克兰局势。在谈话中,普京重申,俄方对与基辅重新进行对话持开放态度。普京强调了西方向乌克兰输送武器的危险性,警告这将有可能进一步破坏局势稳定和加剧人道主义危机。
三位领导人还详细讨论了全球粮食安全问题。普京表示,造成粮食供应困难的真正原因是西方国家错误的经济金融政策以及实施的反俄制裁。俄罗斯方面已做好准备帮助寻找谷物顺利出口的方案,包括从黑海港口出口乌克兰谷物的方案。普京表示,俄罗斯提高化肥和农产品供应将有助于缓解全球粮食市场的紧张局面,但这需要西方国家取消相关的制裁。
据悉,在会谈中,马克龙和朔尔茨表示,希望普京与泽连斯基进行直接“严肃认真的”谈判。两人积极看待普京承诺依照国际人道法,尤其是遵循《日内瓦公约》的规定对待战俘,允许红十字国际委员会获准进入。同时,法德领导人还向普京表示,俄乌双方应立即停火。
此外,三国领导人还就联合国在达成和执行有关协议方面的核心作用达成一致。三位领导人同意保持接触。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多国合作”
乌克兰接收“鱼叉”导弹
乌克兰国防部长阿列克谢·列兹尼科夫28日说,乌方已经开始接收来自丹麦的反舰导弹和来自美国的自行榴弹炮。
列兹尼科夫在社交媒体写道,来自丹麦的“鱼叉”导弹将加强乌克兰海防,导弹将由经过训练的乌方士兵使用。
“鱼叉”导弹由美国波音公司制造,射程近300公里。 美国媒体本月中旬援引美政府和国会消息人士的话报道,白宫正考虑向乌克兰提供反舰导弹,转运方式为从美国直接运送或者由装备该型导弹的欧洲盟友“转让”。
列兹尼科夫28日披露, 乌方接收“鱼叉”导弹是“多国合作”的结果,比如英国参与了运送。
同时,他披露乌方开始接收多个型号重型火炮, 包括射程更远的美制改良型M109型自行榴弹炮以增强乌方远程打击火力。 乌方还希望获得美制M270型远程多管火箭炮系统。
路透社28日报道,一名美国国防部官员上月披露,美军已经在乌克兰境外培训乌方军人使用榴弹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27日援引消息人士的话报道,美国已经准备向乌克兰运送远程火箭炮。
俄罗斯方面多次指责美国及其西方盟友向乌克兰输送大批武器,且越来越先进、射程越来越远,利用乌克兰对俄罗斯发起“代理人战争”。
泽连斯基:
反对任何乌克兰加入欧盟的替代方案
当地时间28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接受荷兰国家电视台(NOS)采访时,就有关加入欧盟的问题表示, 如果欧洲国家领导人不希望在欧盟范围内看到乌克兰,就应明确告知这一点。他本人反对任何乌克兰加入欧盟的替代方案。
另外,据参考消息报道, 据路透社基辅28日报道,乌克兰总统顾问兼首席谈判代表米哈伊洛·波多利亚克周六声称, 与俄罗斯达成的任何协议都不可信,只能通过武力让莫斯科停止军事行动。
报道称,波多利亚克在社交平台软件“电报”上写道:“与俄罗斯达成的任何协议都一文不值。”
报道指出,和平谈判陷入僵局后,俄罗斯和乌克兰互相指责。双方上一次为外界所知的面对面谈判是在3月29日。克里姆林宫本月早些时候说,乌克兰没有表现出继续和谈的意愿,基辅的官员则称谈判缺乏进展原因在俄方。
扎哈罗娃:
美国在乌克兰挑起粮食危机
当地时间28日,俄罗斯车臣领导人卡德罗夫通过社交媒体表示,俄军已经控制北顿涅茨克。
当天稍早前,乌克兰卢甘斯克地区军事行政长官谢尔盖·盖代表示,北顿涅茨克仍在乌军的控制之下,北顿涅茨克郊区的战斗仍在进行。
另外,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当地时间28日说,是美国自己剥夺了乌克兰的粮食储备,从而在乌克兰挑起了一场粮食危机。
扎哈罗娃表示,西方企图将粮食市场的所有麻烦都归咎于俄罗斯在乌克兰开展的军事行动,并指责俄罗斯在黑海和亚速海港口封闭外国船只,这是毫无道理的。她说,美国和欧盟宣称打算在两个半月内从乌克兰出口2000万吨粮食运往非洲和中东国家以防止粮食危机, 但事实上,这些粮食却被运往了欧洲的仓库。
扎哈罗娃指出,新冠大流行导致供应链严重中断,食品运输服务价格显著上涨。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发生在2020年,绝不是俄罗斯对乌克兰军事行动的结果。而西方反俄制裁导致全球物流体系和运输基础设施联系中断,才是引发当前消极趋势的主要催化剂。
编辑| 何小桃 杜波
校对|刘思琦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央视新闻、参考消息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