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
◎加快建设农业农村遥感卫星等天基设施。建立农业农村大数据体系,推进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
每经记者 张蕊 北京报道 每经编辑 陈星
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5月23日,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外公布。
《方案》明确,到2025年,乡村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往村覆盖、往户延伸取得积极进展,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显著加强,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方案》共提出了加强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实施乡村清洁能源建设工程、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等12项重点任务。
工作人员在操作智能水肥一体机 图片来源:新华社
《方案》提出,要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推进数字技术与农村生产生活深度融合,持续开展数字乡村试点。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农村光纤网络、移动通信网络、数字电视和下一代互联网覆盖,进一步提升农村通信网络质量和覆盖水平。
同时,加快建设农业农村遥感卫星等天基设施。建立农业农村大数据体系,推进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发展智慧农业,深入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和“数商兴农”行动,构建智慧农业气象平台。
此外,还要推进乡村管理服务数字化,推进农村集体经济、集体资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数字化管理。推动“互联网+”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推进涉农事项在线办理,加快城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共享。深入实施“雪亮工程”。深化乡村地名信息服务提升行动。
中国产业集聚研究专家杨建国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微信采访时表示,目前数字技术与农村生产生活融合,主要集中在两方面。
一是生产端,以物联网为支撑,农业生产领域精细管理和公共服务系统,包括农业生产过程管理系统、生产系统数据的采集、农机协同作业系统,以及设施园艺农业控制和自动化系统等。
二是流通端,构建围绕“三农”的大数据中心,包括产品质量安全监控系统,配置生产过程质量管理设施设备、质量追溯系统,实现生产全程监控和产品质量可追溯。包括建设采后商品化处理系统,配置自动化清洗、分级、包装、扫码、信息采集等设备,提升采后处理全程自动化水平,为电商物流提供基础支撑等,最终形成涵盖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全产业链的智慧农业应用场景,实现农业生产场景在线化、可视化,生产过程全程可追溯。
问及哪些领域还需要大力推进数字技术与其深度融合,杨建国认为,首先,需要建设资源共享、数据安全的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加强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农产品流通等大数据平台建设。
其次,加快种养业数字化改造,带动全国农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深度融合,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信息化达到先进水平。
另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省级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完善物流服务体系,打通农村双向物流“最后一公里”,以打造智慧(数字)农业示范区为引领,大力发展数字智慧农业。
《方案》提出,要实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提升行动。发挥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支撑作用,强化县城综合服务功能,推动服务重心下移、资源下沉,采取固定设施、流动服务等方式,提高农村居民享受公共服务的可及性、便利性。
优先规划、持续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支持建设城乡学校共同体。多渠道增加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巩固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发展涉农职业教育,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基地,新建改扩建一批中等职业学校。加强农村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进一步推进乡村地区继续教育发展。
改革完善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加快补齐公共卫生服务短板,完善基层公共卫生设施。支持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加强乡镇卫生院发热门诊或诊室等设施条件建设,选建一批中心卫生院。持续提升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和健康管理水平,推进村级医疗疾控网底建设。落实乡村医生待遇,保障合理收入,完善培养使用、养老保障等政策。
完善养老助残服务设施,支持有条件的农村建立养老助残机构,建设养老助残和未成年人保护服务设施,培育区域性养老助残服务中心。发展农村幸福院等互助型养老,支持卫生院利用现有资源开展农村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护服务。推进乡村公益性殡葬服务设施建设和管理。开展县乡村公共服务一体化示范建设。
记者注意到,就在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提高县城辐射带动乡村能力,促进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具体包括推进县城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推进县城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内容。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