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喜临门方面在回复《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邮件采访时表示,2021年剥离晟喜华视影视业务,是对公司资产结构进行合理调整,有利于进一步聚焦家具主业,集中资源投入家具主业发展。2022年,公司以睡眠产业为核心发力,坚持品牌产品领先战略。从单品牌向多品牌迈进,主品牌定位高中端,在高低端两翼分别突破。
每经记者 叶晓丹 每经编辑 董兴生
床垫第一股喜临门(603008.SH)2021年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财报数据显示,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7.7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8.2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5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8.2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非后净利润4.9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8.19%。
疫情仍在持续,在当前的背景下,睡眠产业是一门好生意么?
5月10日,喜临门董秘沈洁在业绩说明会上答复投资者提问时透露:“受疫情等多方面影响,很多小品牌在腾空市场、撤店,给我们留出了优质的门店资源,以上趋势和利好都让我们的加盟商有很高的开店积极性。在传统卖场渠道,公司去年完成了千店的拓展计划,今年依然是新增千家门店的开店计划。”
5月12日,喜临门方面在回复《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邮件采访时表示,2021年剥离晟喜华视影视业务,是对公司资产结构进行合理调整,有利于进一步聚焦家具主业,集中资源投入家具主业发展。2022年,公司以睡眠产业为核心发力,坚持品牌产品领先战略。从单品牌向多品牌迈进,主品牌定位高中端,在高低端两翼分别突破。
喜临门主营业务专注于设计、研发、生产和销售以床垫为核心产品的高品质客卧家具,主要产品包括床垫、床、沙发及其他配套客卧家具。
5月12日,喜临门方面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2021年公司自主品牌和OEM(代加工)的占比分别达到约73%和27%。
据了解,OEM业务渠道包括国际国内代加工业务,主要为宜家、NITORI、欧派家居、索菲亚、尚品宅配等国内外知名家具销售商提供床垫、床、沙发等产品的代加工服务。而自主品牌业务则通过线上和线下渠道触达终端消费者。
对于代工业务,喜临门董秘沈洁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近年来随着自主品牌业务快速增长,代加工业务的占比逐步下降,但仍为公司贡献了一部分业务收入。未来,公司将持续优化代加工业务产品结构。
截至2021年年末,喜临门线下门店终端净增852家,达到4495家。《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主攻下沉市场的喜眠系列专卖店,从2020年的800家,拓展到了2021年的1062家。高低端两翼分别突破,是喜临门的发展策略之一。喜临门方面表示,2021年逐渐兴起的乡村市场开辟出消费新蓝海,家具下乡、市场下沉带来新“增量”。
关于行业发展趋势,喜临门在年报中提及,床垫行业在疫情催化下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部分中小企业及经销商难以顺利渡过疫情期间的艰难时期,出现了主动出清的现象,而头部企业在线上线下渠道加大投入,不断进行行业渗透,竞争优势持续扩大,后期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市场份额正加速向头部企业集中。沈洁提到,在传统卖场渠道,公司去年完成了千店的拓展计划,今年依然是新增千家门店的开店计划。
图片来源:财报截图
2015年5月,喜临门收购浙江绿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正式进军影视业。收购完成后,喜临门将绿城文化传媒更名为晟喜华视。然而跨界影视行业并不容易,2021年,喜临门剥离晟喜华视资产,自此不再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
5月12日,喜临门方面回应记者称,剥离影视业务,是对公司资产结构进行合理调整,有利于进一步聚焦家具主业,集中资源投入主业发展,符合公司长期战略规划。截至目前,公司暂无其他方面的投资计划或者资本计划。
图片来源:年报截图
重新聚焦主业的喜临门,在2021年加大了在研发领域的投入。数据显示,喜临门2021年研发费用达1.83亿元,同比增长47.05%。在产品线上,软床及配套产品在2021年迎来了高速增长,同比增长70.2%。不过从营收的绝对额来看,床垫仍然是上市公司的核心业务。
对于细分品类的市场布局,喜临门方面在回复记者采访时表示,喜临门围绕核心的床垫业务,持续发力新的增长空间,实现了第二销售增长曲线——对沙发、软床等多个品类进行布局,相关品类规模快速提升,可预见未来有更大的拓展空间,更大程度满足消费者“整家定制”需求的大趋势。
而另一方面,对比2020年,喜临门家具制造业2021年的毛利率出现了小幅下滑。喜临门方面提及,2021年度分行业、分产品、分地区、分销售模式数据已根据新收入准则中关于运输成本作为合同履约成本处理的要求,将相关运费由销售费用调整至营业成本核算,2020年度数据未调整, 导致2021年度毛利率有一定幅度下降。
不过,2021年海运费居高不下,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仍然困扰着很多制造企业。为了应对成本上涨的风险,喜临门方面提及,公司对原材料实行统一采购、分散使用的运作模式,主要原材料均有3家以上主要供应商,其在供应能力和材料质量上具备优势,且与公司合作时间较长,能够为日常生产提供稳定的原料保障。同时,对原材料价格进行实时监控,适当采取囤货或锁价措施,必要时将原材料成本上涨的影响及时、有效地通过提高产品销售价格等方式向下游客户传导。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