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中兴通讯召开了2021年度股东大会及业绩说明会。公司表示,会关注一些非主航道的、长期不盈利的子公司,减轻对公司经营的消极影响,部分子公司将在今年加速消化处理。
◎中兴通讯预计,未来,以传统无线、有线产品为代表的第一曲线业务仍将保持10%以上的稳定增长,并贡献规模利润。
每经记者 王晶 每经编辑 文多
4月21日,中兴通讯(000063,SZ)召开了2021年度股东大会及业绩说明会。董事长李自学,执行董事、总裁徐子阳等高管出席会议。会上,中兴通讯就公司战略规划、业务拓展及技术创新等外界关注的重点与投资者进行了交流。
中兴通讯表示,经过三年多的恢复和发展,公司经营方面已调整到较为健康的状态,这为公司挑战“2~3年进入全球500强”的目标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不过,要想实现上述目标并非易事。中兴通讯认为,需要进一步夯实以传统无线、有线产品为代表的第一曲线业务,同时还要快速拉升以服务器及存储、终端、数字能源、汽车电子等为代表的第二曲线业务。
中兴通讯预计,未来第一曲线业务仍将保持10%以上的稳定增长,并贡献规模利润。同时,公司也会关注一些非主航道的、长期不盈利的子公司,减轻对公司经营的消极影响,部分子公司将在今年加速消化处理。
图片来源:公司提供
2022年是中兴超越期的第一年,针对这一发展周期,中兴通讯策略是,“第一曲线稳中求进、第二曲线快速发展。”
对于第一曲线,徐子阳表示,公司追求的是更高的市场占有率。“希望未来在国内市场,主力产品能达到40%以上的市场份额,海外市场,将以稳为主,聚焦提效,合规经营。”
对于第二曲线,中兴通讯在业务选择上,提出了四个基本原则:具备市场吸引力、处于合适的进入时间窗口、与公司现有能力相契合、公司可构建起竞争优势。基于上述原则,中兴通讯选择了服务器及存储、终端(含智慧家庭终端)、5G行业应用、汽车电子、数字能源等进行战略拓展。
其中,在服务器及存储产品方面,中兴通讯认为,“该业务有望实现快速增长,并贡献规模增量,要力争保持较高的复合增速,在1-2年内成为公司新的百亿级产品,3年内进入国内主流供应商行列。”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适应第二曲线新的业务发展模式,中兴通讯在组织形态上也做出了相应的适配,陆续成立汽车电子产品线、智慧家庭产品线、数字能源经营部和矿山、冶金钢铁行业特战队等。
近年来,数字化转型逐渐成为各界共识,同时,随着“东数西算”全面启动,计算、存储、数据通信、光传输等数据中心产业链上下游环节也备受关注。
面对巨大的蓝海市场,中兴通讯称,要紧抓数字经济、东数西算风口机会。“我们将业务重心放在数字产业化中的‘高效的数字基础设施’和产业数字化中的‘可交易的数字化能力’。”
其中,“高效的数字基础设施”主要面向数字产业化,包括网络和算力两个技术领域。对于前者,中兴通讯聚焦构建“极简基础设施”和“智能高效运营”;面向后者,中兴通讯则关注强化芯片、算法、架构创新,突破核心瓶颈,实现算网和云网能力同步发展,以应对高速增长的流量和绿色低碳化对算力日益增长的要求。
而“可交易的数字化能力”则主要面向产业数字化。中兴通讯认为,产业数字化的核心诉求是降本提效和生存发展,但由于行业场景和企业发展阶段的差异,产业数字化应用明显呈现出碎片化特征。同时,处于拓展期的产业数字化还要经历创新试错、商业模式探索和生态孵化等过程。
对此,中兴通讯表示:“公司将数字基础设施能力做‘原子化’封装,对云能力做‘组件化’封装,结合场景应用再做二次创新,从而实现能力复用。同时也有特战队这类组织形式,保证资源快速集结,专业化深耕行业市场。”
政企业务之外,消费者业务也被中兴视为支撑公司未来增长的核心方向之一。中兴通讯认为,公司消费者业务,包括手机,是端到端完整通信解决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0年11月底,中兴方面宣布终端业务重回国内市场,其回归后的业务进展情况备受外界关注。对于终端业务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公司介绍称,2021年,中兴通讯消费者业务营收同比增长近60%,其中,手机产品营收同比增长近40%。公司会坚定地发展消费者业务,2022年坚持在“产品+品牌+渠道”上发力。
在产品差异化竞争方面,中兴终端将从显示和影像两方面打造特色;渠道上,继续推进国内线下渠道建设,2021年底建成超过6千个销售阵地,预计2022年达到1万个。同时,强化品牌投入。
当谈及未来研发的具体方向时,中兴通讯回应称,将更加聚焦对底层能力、基础能力的掌握。“目前,中兴通讯在操作系统、数据库、中台、算法、架构、关键材料等方面都做了强化的投入。”
此外,近年来新冠疫情反复、海外通信市场投资承压及国际政治局势对企业全球化带来了诸多挑战。但中兴通讯表示,公司将始终坚持全球化战略。不过,会保持清醒,不盲目扩张,坚持聚焦提效,稳健经营。过去两年,海外市场的经营结构和质量都在持续提升和改善,大国大T收入占比70%,应收账款减值计提大幅下降。
封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