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任飞 每经编辑 叶峰
新品难发,存量“迷你基”增多,公募基金2022年首季管理压力持续增加。
尽管已有机构着重对存量产品进行优化,暂缓新品发行,但就现实情况而言不容乐观。据统计,有21只产品现为基金公司员工独家“站岗”,总规模也屡现“迷你化”。
连日来,多家公募基金公司公告旗下产品可能触发基金合同终止,截至4月11日,本月已有15只产品提示清盘风险。另据公开信息统计,截至4月10日,今年来共有53只基金产品发布清算报告,较2021年同期的43只同比增长超两成。
有分析指出,基金清盘或受产品净值长期表现不佳、市场环境不好等因素影响,同时,基金清盘也可能与基金管理者的资产管理能力有关。近期市场经历了一轮调整后,也加速了整个行业优胜劣汰的效率,使中小型机构更容易陷入大额赎回、集中赎回,甚至净值大幅降低等情形。
数据来源:记者整理 摄图网图 杨靖制图
行业新发产品势头大减
受A股下跌影响,今年行业新发产品势头大减,基金公司对新旧产品的管理压力持续加大。有公募界人士坦言,当务之急是要对存量产品结构进行优化,暂缓新发。
“公司手头有几个批文,权益债券都有,4月份以来没发新产品,只是公司的销售策略,市场不好做持营很正常。”有来自上海的公募基金公司相关人士在同《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交流时表示,所谓持营就是加强对老产品的业绩提振,不希望继续新发同质化新品。
不过,关于存量产品的成色,业内多有“看行情吃饭”的讨论,毕竟在主动选股方面,最近半年缺乏稳定且有效的投资赛道。该人士坦言,每家公司都有不低于5000万元的迷你基金,特别是权益产品,“清盘或是公司对于迷你基金的战略处理方式而已”。
需要注意的是,当下市场中的迷你基金数量众多,有的虽然成立未满3年,还未达规模及持有人考核条件,但多数仍面临规模增长乏力的困扰。其中,已有出现基金公司内部员工独家“站岗”的情形,“自由基”多变“自有基”。
Wind统计显示,截至2021年年报披露结束,全市场存续的基金产品数量已突破15000只(统计所有份额),其中8443只有基金公司内部员工持有痕迹。82只基金的持有人结构中,基金公司内部员工持有比例在50%及以上,另有21只全部由自家公司人员持有,持有比例达100%。其中多数为2020年以来成立的基金,多数产品规模已跌至10万元左右,几近空壳产品。如中信建投稳裕定开 C,去年底规模已至1.01万元;平安元丰中短债C、中银新动力C等十余只规模低于1万元。
尽管对于清算标准的规模统计是按照基金所有份额进行统计,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仅21只基金公司内部员工独家购买的基金中,总规模在1亿元以下的不在少数,有的已低于5000万元,如平安鼎弘总规模在去年年报时统计为0.08亿元,旗下C类份额全部由基金公司员工持有;此外,东吴安享量化、东吴阿尔法也出现类似情况。
不过,所谓“自有基”的种类大多还是固收类产品,此前也多现基金公司独家购买的情况,但权益产品无人问津实属少见。Wind统计显示,回溯2020年和2019年有关基金公司员工持有自家公司权益产品份额情况,未见一例占比达100%。该现象或与去年多家公司开启自购模式有关。而就抢救迷你基金的效果而言,收效甚微。记者注意到,即便在5000万元规模以上产品中的自家人持有比例多见提升,但基金规模却较此前也有所下降。
有分析认为,机构加持体现对长期投资信念的坚守,而弱市行情下的基民风险偏好却持续降低,倘叠加业绩连续萎靡,自购行为或也难缓相关产品迷你化的进程。
规模扰动基金公司利润
好在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持续倒逼基金公司进行存量优化。如前述公募界人士所言,迷你基金的处置对管理人产品线优化、持续营销效果等均有促进。不仅如此,规模亦是扰动公司利润、投研支出的核心因素。
天相投顾分析师张萌表示,通常来说,市场头部公募基金的基金利润往往更加庞大,这是因为头部公募基金的规模更大,在业绩一定的情况下自然可以产生更多利润。
张萌认为,头部公募基金庞大的规模也可以支撑更好的投研团队和投资研究支出,这往往也对业绩起到正向作用。在同等水平的基金规模下,业绩表现更好的基金将创造更多的基金利润。
不过,就当前市场环境来看,股债两端都面临许多不确定性,投资难度提升的同时,也持续考验基金公司主动管理能力。
4月11日,沪深两市集体下挫,逾4000家上市公司下跌。长城基金分析认为,当前对于A股走势影响最为直接和首要的因素在宏观层面,同时一部分宏观因素传导至实体经济,对于部分行业与公司的基本面造成了一时压制,又进一步加剧了投资者的悲观预期。
4月11日,中美10年期国债利差自2010年以来首次出现倒挂。长城基金固定收益部投资经理李训练表示,主要源于中美货币政策取向的差异——美联储为了抑制持续走高的通胀,紧缩的路径不断上修,而国内稳增长的压力增大,货币政策进行持续的宽松。
长城基金表示,在宏观因素没有出现明显好转的情况下,市场大概率会以震荡整理为主,但同时也不应忽视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与部分上市公司基本面表现突出带来的机会。继续把握均衡主线,密切关注政策动态。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