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这一轮咖啡集体涨价、新茶饮头部品牌带头降价的显现,从供需关系上来看,前者这么有底气的原因,在于玩家们已经不需要教育市场:足够体量的消费者已经将咖啡视为刚需。
每经记者 王紫薇 每经实习记者 杨昕怡 每经编辑 刘雪梅
瑞幸财报公布,让原本就火热的咖啡市场开始有了硝烟味。
3月24日晚间,瑞幸咖啡官宣了未经审计的2021年第四季度和2021财年的财务业绩。从经营上来看,2021财年,瑞幸总净收入为79.653亿元人民币(12.499亿美元),较2020财年的40.334亿元人民币增长了97.5%。
更重要的信息是,截至2021年12月31日,瑞幸门店总数达6024家,这让瑞幸持续反超星巴克,成为中国最大的连锁咖啡品牌之一。
经历离低谷,瑞幸已经重新坐回“牌桌”。今年以来,咖啡玩家们战略调整紧锣密鼓,这也让咖啡市场热浪翻滚。
3月初Tims中国在新消费一片沉寂中宣布获得了1.945亿美元融资,目前其在中国市场的门店数量超过了410家。3月,一向以线下为主的Manner咖啡,不仅官宣将在国内10座城市同时新开超过200家门店,还发布了“开放外卖”的消息。开始了全渠道销售。同样主打精品咖啡的品牌Seesaw Coffee也在两年内获得了数亿元融资,投资方包括喜茶、黑蚁资本。而瑞幸宣布2022年1月新开门店360家,刷新了瑞幸单月新开店总数记录。
融资是补充“弹药”的常规操作,发展线上业务,则是拓展门店覆盖能力之外的一个好选择。据星巴克2021财年年报显示,其中国市场年收入37亿美元,若按照此前公布的专星送外卖订单销售额占比15%推算,每年星巴克的中国外卖市场规模已经约为35亿元人民币。
今年以来,负面事件缠身的星巴克也在不断调整应对中国市场的策略。年初,星巴克宣布与美团达成合作,在美团外卖上线专星送业务,星巴克的线下“臻选系列”也首次登陆专星送。3月中旬,星巴克的灵魂人物,霍华德·舒尔茨再次回归担任CEO。
这一系列的变化让咖啡市场看点十足。
星巴克紧急换帅,中国市场想要怎么“翻盘”?
从咖啡“最卷之都”上海发展壮大的Manner被市场称为“小瑞幸”,其线上业务的发展能助其弯道超车么?
Manner、Tims等一众新玩家们在新的大混战下机会几何?筹码几何?
从此次财报数字来看,瑞幸无论是规模、还是营收表现,都显然重返牌局。
2021年Q4,瑞幸实现了收入增长、亏损幅度缩窄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刘雪梅 摄
财报显示,2021年瑞幸实现净收入79.65亿元,较2020年的40.33亿元增长97.5%;四季度净收入24.32亿元,同比增长80.7%。Q4瑞幸的自营店收入为18.37亿元,同比增长61%。
在2021年第四季度,瑞幸净亏损为9.213亿元人民币(1.446亿美元),其中包括冲回在2020年第四季度对11.465亿元人民币(1.779亿美元)SEC和解费用计提。对比2020年同期,该数据为23.366亿元人民币。2021年第四季度,非美国会计准则(Non-GAAP)净收益为2730万元人民币(430万美元),而2020年同期的净收益为1.868亿元人民币。
在第四季度,瑞幸实现了收入增长、亏损幅度缩窄两项亮眼的表现。瑞幸对此表示,这得益于其平均售价上涨以及月活用户增加:在第四季度,瑞幸的月活用户数高达1620万,同比大涨67.1%。
用户数量的大涨与瑞幸在Q4季度大力做线上渠道的销售有一定关系。在第四季度,瑞幸首次将配送费用从销售和市场营销费用中独立成项。数据显示,瑞幸咖啡第四季度的配送费2.33亿元,同比增长83.8%。瑞幸表示,配送费用的增加主要源配送订单数量增多。
门店扩张、消费者数量增加、平均售价等多项指标高涨,促使瑞幸自营门店的前端利润率在第四季度达到20.9%,与去年的8.7%相比呈大幅提高的态势。这也使得去年Q4瑞幸Non-GAAP下的经营亏损大幅收窄至2360万元,而2020年同期为亏损3.69亿元,这意味着,瑞幸已经站在了盈利的门前。
从市场表现上来看,瑞幸已开始与国内外玩家“同题竞争”。在资本市场上,今年初已有传言瑞幸将重回纳斯达克。
欠下的债,瑞幸也在慢慢偿还。今年1月27日,瑞幸咖啡宣布大钲资本联合国际顶级投资机构IDG和Ares SSG,完成对陆正耀及其管理团队所持有的3.83亿股瑞幸股份的收购。这次交易完成后,大钲资本成为瑞幸咖啡控股股东,持有公司超过50%投票权。
这次交易完成后,大钲资本基本掌握了原管理层股权。
就在瑞幸即将奔向盈利的同时,Manner Coffee(以下简称Manner)也在这个春天大踏步前行。
选择外卖业务,也是manner全面加速抢占市场的表现之一。不仅如此,2015~2018年,Manner只在上海开出了8家门店。随后在资本的加持下,Manner不再以“小而美”为策略,也不再驻守上海大本营,开始全国性跑马圈地。
3月1日,Manner发布公告称,将在国内10座城市同时新开超过200家门店,其中包括上海、武汉、南宁、海口、成都等城市。其中上海开设门店数量最多,高达110余家。
刷新速度的拓店计划,配合上解决多场景、线上化用户需求的服务,这一切在咖啡赛道上似曾相识。
在外界很多人的眼中,Manner的成长轨迹和“大前辈”瑞幸的经历有异曲同工之处。
凌雁咨询首席咨询师林岳也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Manner的确是朝着瑞幸的模式去抢食市场的,Manner的融资速度、开店速度都颇有奋起直追的野心。”
上海,南京西路街头的MANNER COFFEE。
图片来源:IC photo-1375501832588361743
那么,和扩张模式相仿的瑞幸相比,当下的Manner还相差几何?
首先,从新消费品牌们最重视的产品来看,Manner和瑞幸的产品价格均在15~30元这同一个价格带上,这意味着它们拥有相同的目标客户群体。
在产品种类上,Manner主要有意式、手冲、冰爽、桂花等系列咖啡,在部分门店有面包售卖。而瑞幸在各家门店都有更为丰富的产品布局,涵盖了丝绒拿铁、生椰家族、大师咖啡、瑞纳冰、甜品、烘焙轻食等多个品类,其中还有现象级明星单品生椰拿铁的出现。
不过,和产品品类的缺口相比,Manner在门店规模上的劣势似乎更为明显。
回望Manner的发展历程,据相关数据显示,继2015年在上海开出第一家占地约2平方米的小店之后,此后4年里,Manner仅在上海新开了13家门店。直到2021年6月初,Manner的门店数量增长至140余家,当月11日起,Manner又陆续在上海、北京、深圳、苏州和厦门等5座城市开设了超50家新店。而这次,即便一举开200家门店的飞速扩店之后,Manner的线下门店规模依然难以和拥有6024家门店的瑞幸相提并论。
值得注意的是,在Manner此次的扩张计划里,上海依旧是它的主战场。据Manner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在此轮新拓展的200余家门店中,143家将落地上海,占比超70%。
根据灼识咨询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从门店数量来看,Manner已经成为了上海第三大咖啡连锁品牌,仅次于星巴克和瑞幸。
在易观分析品牌零售行业分析师李心怡看来,上海是中国咖啡接受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其咖啡消费水平已经与国外成熟的咖啡消费市场水平相当,因此在上海拓店一方面有助于稳固Manner的基本盘,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比较谨慎的扩张方式。
“如果能在上海这种咖啡竞争白热化的市场站稳脚跟,本身也对Manner的品牌有一定的加持。”她说,“不过Manner在上海本土打磨出来的单店模型在其他城市和区域能否完全适用,或许也要打个问号。”
除了在新店区域分配上的潜在问题,李心怡还向记者指出了Manner在此轮拓店后将面临的更大考验,“最大的压力可能来自于供应链以及品控”。
她表示,Manner店内使用的并不是全自动咖啡机,所以大步幅扩张开店对咖啡师人才、供应链管理、财务开支都会带来一定程度的压力。
与此同时,在销售渠道方面,由于部分地区的疫情反扑,Manner顺势上线了外卖业务。3月13日,Manner官方微信公众号称,Manner推出了外卖服务,以应对疫情带来的不便,并力求满足更多消费者的日常咖啡需求,覆盖更多消费场景。
对于诞生7年却首次接触外卖业务的Manner,灼识咨询总监张辰恺坦言,瑞幸、星巴克等咖啡品牌早前都无一例外地开通了外卖业务,对于Manner来说,保持线下自提的零售模式或致其线上外卖市场份额流失。
在外送经验上不及瑞幸,而定位高品质咖啡的产品又对配送有着更高的条件,Manner注定在外卖业务上困难不少。张辰恺还表示,外卖配送过程中的不可控因素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咖啡口感,这也将是Manner面临的挑战。
由此可见,目前从产品品类、门店规模、销售渠道方面来看,要想成为下一个瑞幸,Manner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在上海疫情期间,小区暂时解封期间,有居民杀进超市购物,竟然有人喊:“我要买咖啡啊!”这条微博一度成功登顶热搜第一。
一位长期观察咖啡与新茶饮赛道的行业人士告诉记者,2022年这一轮咖啡集体涨价、新茶饮头部品牌带头降价的显现,从供需关系上来看,前者这么有底气的原因,在于玩家们已经不需要教育市场:足够体量的消费者已经将咖啡视为刚需。
“供应链原材料的成本,我倒认为不是最主要原因,因为不少品牌,比如星巴克的ROI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敢于在市场环境不太好的时候提价,背后的心理博弈就是,赌消费者还是会买。”这位人士如此告诉记者。
朱丹蓬表示,未来几年内,玩家们群雄逐鹿,很难判断谁输谁赢,国内的咖啡市场的鹿死谁手,或许在2025年会有分晓。
图片来源:艾媒咨询
CIC灼识咨询总监张辰恺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无论是从消费者需求的增长还是投融资规模来看,中国的咖啡市场都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市场仍然有广阔的空间。
“对于头部玩家来说,未来规模化效应将会越来越凸显,从下游环节到整个上中游产业链的不断打通,以及品牌效应将会逐渐构建竞争壁垒。”张辰恺告诉记者。
他认为,未来咖啡品牌将主要围绕价格带和地域区间进行激烈竞争。“在价格带竞争上,精品独立咖啡市场仍然占据较高的价格区间,对于平价区间来说,将逐渐形成以星巴克、瑞幸、Tims、Manner等连锁咖啡为首的格局,同时跨界咖啡(便利店、快餐店等)也会占据重要地位。”张辰恺说。
林岳表示,在中西方品牌的竞争中,西方的老牌玩家,如星巴克、Tims还是有其先入为主的优势,其品牌影响力仍会对其有所加持。他同时认为,随着国内品牌的崛起,西方品牌也将被逼着做出改变。
“西方的品牌不会放弃这么大一个市场,但是面对国内品牌的围剿,他们也需要拿出创新、变革的勇气来,比如新品的研发、营销的配合、周边和跨界的延伸,否则就很难。”林岳说。
此外,从地域上来看,目前的咖啡市场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尤其是以上海为主导。张辰恺认为,未来三四线城市或许会孕育区域化的咖啡品牌,但头部品牌将以连锁的形式深入下沉城市。记者了解到,在2021年,瑞幸已经深入到了三四线城市。
“在区域竞争中,我判断头部咖啡品牌的连锁化率将进一步提升,华东、华南的一、二线城市仍然是市场竞争的主要战场,而三四线城市将逐渐被试水渗透。”张辰恺认为。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