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态创生物”获过亿美元A+轮融资,合成生物学为何被资本偏爱?

    每日经济新闻 2022-03-14 16:46

    ◎未来60%的工业产品都可以通过生物技术进行制造,合成生物学技术革命预计将在未来10~20年里,每年为全球带来2万亿~4万亿美元的直接经济效益。那么,作为一项具有颠覆性意义的新兴技术,从当下的火热到爆发式增长还需要多久?

    每经记者 姚亚楠    每经编辑 肖芮冬    

    今日,合成生物学企业“态创生物”宣布完成数亿元A+轮融资,由IDG资本领投,君联资本等跟投。

    作为继“DNA双螺旋发现”催生的分子生物学革命、“人类基因组计划”实施催生的基因组学革命之后的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合成生物学在当下颇受热捧。每经记者注意到,相关企业在一级市场频获巨额融资,红杉、高瓴等知名机构均有投资;二级市场中,凯赛生物和华恒生物两家公司都达到了70倍左右的市盈率。

    对此,祥峰投资合伙人刘天然认为,2022年国内合成生物领域正处于科研层拥抱产业层的起步阶段,我国在科研方面的积累是足够的,需要的是如何把科研成果落地,实现产业化、规模化,这并非朝夕的事情。

    医疗健康和工业化学品是合成生物学两大重要应用领域

    据“态创生物”创始人张志乾介绍,公司在售物质约30种,集中于消费品等添加领域。2021年收入近亿元人民币,预计2022年可完成数亿元营收。他表示,基于量产、商业化的目标,在选品时,“态创生物”即重点关注美妆、食品饮料、家居清洁等消费品领域,选择了功能结构比较丰富的“小分子肽”切入。相比于大宗商品的开发,消费品添加物质的研发周期较短、起量速度快,能够为企业贡献稳定的现金流。

    作为继“DNA双螺旋发现”催生的分子生物学革命、“人类基因组计划”实施催生的基因组学革命之后的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当下的合成生物学颇为火热,其是按照特定目标理性设计、改造乃至从头重新合成生物体系,结合了生物工程、大数据、基因编辑等新兴技术,可用于解决能源紧缺、环境污染、医疗健康等方面问题。

    来自CB insights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合成生物学市场规模为61亿美元,预计到2024年行业规模有望增长至189亿美元。从下游应用市场结构来看,医疗健康和工业化学品是合成生物学最为重要的两大应用领域。

    每经记者注意到,相关企业在一级市场融资额不菲,头部企业“蓝晶微生物”B轮融资总额达到15亿人民币,红杉、高瓴等知名机构在这一赛道均已有投资案例。在二级市场,国内有凯赛生物和华恒生物两家上市公司,公开资料显示,凯赛生物从事生物基新材料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业务主要聚焦聚酰胺产业链;华恒生物采用生物发酵法和酶法生产小品种氨基酸,二者都达到了70倍左右的市盈率。

    国内合成生物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

    合成生物学在当下之所以迎来爆发,源自以石化原料为基础的化学工业,无法充分满足人们对于未来生活的需求,基因编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创新也为合成生物学的发展提供了助推器。

    麦肯锡国际研究院于2020年发表报告称,未来60%的工业产品都可以通过生物技术进行制造,并预测合成生物学技术革命将在未来10~20年里,每年为全球带来2万亿~4万亿美元的直接经济效益。

    此外,合成生物制造过程兼具绿色环保与降本增效,符合“碳中和”的要求,据世界自然基金会(WWF)预估,到2030年,工业生物技术每年将可降低10亿~2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

    作为一项具有颠覆性意义的新兴技术,从当下的火热到爆发式增长还需要多久?对此,祥峰投资合伙人刘天然认为,合成生物学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一个庞大的体系,并非攻克了某一个环节就可以搞定所有的事情。比如,从一开始的基因编辑,到培育、发酵、分离、纯化等,再后面到开发应用,这是一条具有高技术壁垒的、完整的系统工程。一家优秀的合成生物学企业不仅比拼前端基因工程、生物技术方面的能力,同时也比拼后端的工艺流程,谁可以真正做到低污染、低成本、大规模量产才是赢家。

    她判断,2022年国内合成生物领域正处于科研层拥抱产业层的起步阶段,短时间内很难产生质的飞跃和变化。我国在科研方面的积累是足够的,需要的是如何把科研成果落地,实现产业化、规模化,这并非朝夕的事情,可能需要一年、两年或许更久。

    长按识别二维码,前往“场景汇”APP

    免责声明:每日经济新闻·场景汇旨在为创业者与投资人搭建互动交流、精准对接平台,我们将定期深度报道优秀创业公司和创业项目,所选用的素材均来自于公开资料和采访,请各位投资人谨慎判断、预防风险。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_400077451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全国首个跨区域外债便利化试点将至!成渝两地联合助推外汇管理业务区域一体化,有效支撑西部金融中心建设

    下一篇

    和林微纳接受27家机构调研!短期主力资金净流出,或存在资金分歧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