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3月4日,全国股转公司新修订的《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分层管理办法》及配套指南正式发布,以及沪深交易所发布的北交所向科创板、创业板转板的细则,引起了专注于新三板及北交所投资的券商的广泛关注。
每经记者 何剑岭 每经编辑 吴永久
图片来源:摄图网_500883885
今日早盘,沪深两市弱势反弹,北交所87家上市公司股价表现平淡。
截至发稿,北交所个股中有接近半数翻红,但是涨幅均不大,朱老六、盖世食品等小涨逾1%领涨。绿盘个股方面,数字人跌逾6%领跌,创下近3个月新低。
数字人分时图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3月4日,全国股转公司新修订的《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分层管理办法》及配套指南正式发布,以及沪深交易所发布的北交所向科创板、创业板转板的细则,引起了专注于新三板及北交所投资的券商的广泛关注。
开源证券指出,北交所扩容加速。本次修订,创新层进层机会由每年1次改为6次,时间由每年4月30日改为每年1月、2月、3月、4月、5月和8月的最后一个交易日。调层频次大幅增加有利于更多优质中小企业进入创新层,丰富北交所上市后备队并加快北交所上市申报速度。
本次修订,创新层进层条件降低了盈利能力、增速、市值和融资的要求(近两年平均ROE由不低于8%下调至6%;近两年收入增速由不低于50%下调至30%;近60个交易日平均市值由6亿下调至3亿元;1000万元的累计融资可包含可转债),同时提升了收入要求(近两年平均收入由不低于6000万元提升至8000万元)。此外还新增了研发投入和融资类的可选要求(近两年研发投入不低于2500万元,累计融资不低于4000万元)。
中邮证券则指出,本次修订《分层管理办法》,对创新层的进入条件、进层频次、降层安排等方面均有所调整,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优化进层财务条件,促进创新层公司质量提升。二是调整非财务条件,契合“层层递进”的市场格局。三是优化进层频次,引导企业合理安排融资发展规划。四是强化规范要求,压实各方责任。五是严格降层安排,及时调出不适合在创新层挂牌的公司。
开源证券同时认为,3月4日晚间,上交所和深交所官网分别发布了《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向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转板办法(试行)》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关于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向创业板转板办法(试行)》,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本次转板细则要点如下:一:转板企业股本总额不低于3000万,股东不少于千人,连续60个交易日(不包括股票停牌日)通过竞价交易方式实现的股票累计成交量不低于1000万股等;要点二:转板公司需符合板块定位,提交专项说明;要点三:沪深交易所对转板企业进行问询;要点四:明确减持要求,一年内不得转让转板前股份;要点五:开盘价为北交所最后一个交易日收盘价。
对于这两项重要的涉及新三板及北交所的管理办法,中邮证券点评称:此次管理办法的落地,将优化全国股转系统创新层公司质量,为北交所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司,证券公司作为资本中介将极大受益,看好证券行业长期利润增量。
中邮证券指出,近期两市日均成交额波动于万亿规模上下,短期经纪业务/财富管理业务压力得以缓解,同时近年来券商行业的改革创新如基金投顾/资管新规/推行全面注册制等举措将极大地稳定券商行业的业绩波动,短期行情波动不改证券行业中长期业绩向好势头。
长期来看,我们认为证券行业的业绩增长支撑逻辑在于:
(1)经纪业务向财富管理模式转型所带来的业绩增量,主要原因是居民存款逐渐由带来较低回报和流动性的银行转向能带来较高回报和高流动性的股市趋势不变,叠加券商基金投顾试点扩张、居民对主动管理业务的需求量增大,基金保有规模有望得到稳定提升而为券商提供源源不断的业绩支撑。
(2)创新型业务孕育的新市场所贡献的业绩增量,例如融券规模扩大、场内外衍生品业务需求旺盛、券结基金模式的探索和“投行+投资”双轮驱动的业务模式的普及等均会抬升证券公司的业绩水平。全证券行业来看,上述增长支撑逻辑将提供新的营收增长点;对于大型券商来说,将在国家打造航母级券商的战略方向上深入发展;对于中小券商来说,各家的展业方向及能力将受益于新的蓝海市场,赚取差异化收益。
据开源证券统计,分不同层级来看,上周北交所成交额47.43亿元,较之前一周的59.86亿元环比下降20.78%;创新层成交额14.87亿元,较之前一周的14.77亿元环比上涨0.68%;基础层成交额6.61亿元,较之前一周的环比上涨35.45%。
截至3月4日,上周新增6家新三板公司发布定增预案,高于上期1家;预计募集资金1.38亿元,相比上期0.15亿元环比增长820.00%。上周23家公司公告完成定向增发,募集资金5.56亿元。上周7家公司公告进入IPO辅导备案阶段。
本期有7家公司进入北交所辅导阶段,为华洋科技、青矩技术、乐创技术、安达科技、联星股份、绿之彩、铁大科技。泓禧科技、凯德石英2家公北交所挂牌上市。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