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丁舟洋 毕媛媛 每经编辑 文多 卢祥勇 易启江
近半个世纪中国的变迁,一部中国百姓的生活史,在周家三兄妹的悲欢离合中,电视剧《人世间》于3月1日大结局。
图片来源:央视频截图
1月28日开播以来,《人世间》这部平民视角的长篇剧集热度和口碑逐步发酵,曾被新闻联播多次报道。创下了央视一套近5年来收视新高,豆瓣评分8.1,是爱奇艺历史上第2部站内热度破万的剧集。与《山海情》《觉醒年代》等近年来频频出圈的“正剧”一起,《人世间》成为现实题材影视作品引发社会效应的文化现象。
这样的现象,不仅受到中国影视行业的热议,还让中国作家协会倍感振奋。2月28日,中国作家协会在京召开了“从文学到影视——《人世间》座谈会”,《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座谈会现场聆听了嘉宾们全程发言。
图片来源:主办方提供
“《人世间》的热播,再一次有力地证明了文学与影视的亲密关系。”中国作协主席、中国文联主席铁凝表示,“把文学和影视的力量融汇在一起,一起走进更广大人民群众心中,这是一代代文学人和影视人共同努力的方向”。
中国作协主席、中国文联主席铁凝 图片来源:主办方提供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张宏森表示,电视剧《人世间》改编、转化自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并成为“热点”“爆款”,这是一件鼓舞人心的事情,也是一件充满启发的事情。“在今天,文学创作想要更好地融入现代传播格局,就一定要更加充分、更加主动地同众多的艺术门类及文化形态交流互鉴、融合接轨。”张宏森说道。
文学主动出击 中国作协推出两个计划
这是中国作协近年来召开的为数不多的以影视改编为主题的座谈会。
“电视剧《人世间》来源于我们的茅盾文学奖、来源于我们的长篇小说阵容,对此,中国作协感到非常骄傲,非常振奋!”在张宏森看来,中国作协发起的这次研讨会不是简单讨论影视创作或长篇小说,是希望深入探讨文学与影视之间如何有效融合共生。“从现象和案例中看到趋势和潮流,不断思考新时代文学的生命力和多样性。”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张宏森 图片来源:主办方提供
文学和影视双向赋能原已有之,这个名单可以列很长。凌子风导演的《骆驼祥子》改编自老舍的小说,谢晋导演的《芙蓉镇》改编自古华的小说……改革开放后的第五代导演,更是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张艺谋执导的电影《红高粱》是根据莫言小说改编而来,已成为中国电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1982年至今,茅盾文学奖已评十届,在48部获奖长篇小说中,有31部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话剧等。”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主任何向阳表示,2019年底,中国作协创研部牵头建立了影视推介机制,该机制自2020年1月启动以来,向国家电影局推荐了适合影视改编的优秀文学作品近百部。“近期提交的作品有梁晓声的《我和我的命》、阿来的《云中记》、迟子建的《烟火漫卷》、叶舟的《敦煌本纪》、海飞的《江南役》、滕肖澜的《心居》等。”
2021年以来,中国作协牵头与不同机构展开了不同程度的合作——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与芒果TV签署文学资源共享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联手打造“叫得响”“留得下”的文化成果;中国作协与新华社将在文学领域建立5G时代新型融媒传播平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腾讯集团也与中国作协主动积极互动。
“我们近来反复讨论,要开拓和延伸文学的价值,实现破圈和跨界传播。”张宏森说,“在今天,文学创作想要更好地融入现代传播格局,就一定要更加充分、更加主动地同众多的艺术门类及文化形态交流互鉴、融合接轨。《人世间》的破圈、跨界成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愿意看到,更多艺术领域、文化领域,各种新鲜活跃的元素与力量,都能够关注文学、牵手文学、与文学嫁接共生。”
据了解,中国作协将在今年推出实施“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和“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通过一系列新思路、新措施、新办法,集中打造和推出一批高水准、有分量的文学力作,为影视和其他的文化领域输送更多更好的文学资源。
“秉义非得死吗?”梁晓声、王海鸰坦然回应遗憾
当旁白里陈道明熟悉的声音传来,当镜头里绿皮火车穿过皑皑白雪,《人世间》的故事缓缓展开了。而《人世间》原著在诞生之初,梁晓声并没有影视化的念头。
时间回到2017年底,115万字的现实主义长篇巨制《人世间》小说问世。影视圈在经历了前些年被玄幻IP霸屏的局面后,现实题材已日渐回流,感受到风向之变的北京一未文化创始人吴凤未、魏童敲开了梁晓声的家门。
“他们第一时间就跟我谈到了《人世间》的代理版权问题。我跟他们两个都比较熟悉,我对年轻人的事业也一向是支持的,但是在这件事情上我极为坚决地反对,因为我知道这一部书的改编是相当有难度的。”梁晓声回忆道,“在我家里,吴凤未和魏童被我泼冷水泼得几度落泪,他们到我家里谈这事,估计不下十次。年轻人要做事,挡都挡不住,后来的话剧也是他们努力地推上去。由于他们,这套书摆到了腾讯的编辑部。”
《人世间》原著小说作者梁晓声 图片来源:主办方提供
在作协座谈会上,《人世间》编剧王海鸰与梁晓声跨过人群双手激动地相握。长篇严肃文学转化成面向市场的连续剧,改编是影视创作环节的首要难关。做剧本时火花四射,摩擦也在所难免。梁晓声主动写了一封5页纸的铅笔授权书,表示只要创作团队遵循“专业、纯粹”的共同准则,怎么改都行。
“作为编剧,我有个体会,听到的声音越多,越容易迷失自我。”为了保护直觉和天真不受干扰,王海鸰不再和梁晓声做创作交流。“我不问他不说,直到剧集播出也只字不说,我想他心中遗憾肯定很多,但晓声充分显示了他的睿智、宽容和厚道。”王海鸰说。
《人世间》编剧王海鸰 图片来源:主办方提供
“刚才铁凝主席说我受累了,其实这个过程我没有受累,我明智地闪在旁边,看他们如何受累。”梁晓声幽默地回应道,在他看来,《人世间》有许多高于原著的改编之处,“比如周母的形象是高于原创的;宋春丽演的金老太太,改编也非常好……我深深觉得,如果我的小说可以重写,刚才的那些智慧之点我都会融进去。”
“最后秉昆带领大家创业的那些细节,电视剧呈现得都很好。秉义的死这是原著写的。说句实在话,开拍后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秉义非得死吗?如果可以重新写这个作品,我可能确实会认真考虑这个问题。那么一位好同志,我为什么要那样处理呢?”梁晓声说,“其实当时是觉得那么好的一个人,他内心的孤独没有更多人来理解,他几乎明白,我把最想做的、为大家做的事情做成了,就应该像普罗米修斯一样彻底地功成身退,就离世吧。这是我当时对于孤独的一个写法。现在看,这太作家化了。我如果重写,真的会认真考虑你们的修改,所以非常感谢导演,非常感谢编剧。大家对于剧有很多遗憾,我真觉得都是我在创作中所不能达到更高水平的一种遗憾。”
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国民IP炼成记:“假”是过不去的
第一次读完《人世间》巨著,腾讯集团副总裁、阅文集团首席执行官程武被深深打动,也非常支持团队获取授权改编的设想。“我们与李路导演迅速达成合作,前后历时近四年,终于打造出这部精品力作。”
《人世间》出品人,腾讯集团副总裁、阅文集团首席执行官程武 图片来源:主办方提供
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任何事物,如果我们在它里面看到的是我们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它就是美的。”这句话印刻在《人世间》出品人程武的脑海中,这句话也印证了《人世间》为何能成为“国民剧”。因为在半个世纪的跨度、上百个人物中,观众看到了周家折射出的整个中国的空间维度,看到了大时代里的每个人。
大家非常喜欢周秉昆,程武也一样。这个操持着整个周家的普通人,知道自己学习不如哥哥姐姐,在父亲逼问自己这是不是事实时,终于爆发出了冲击力极强的那句“事实就该说吗”,情真意切的细节、似曾相识的记忆,让人热泪盈眶。
2月12日的剧集看完后,王海鸰给李路发了十几条语音,“我说拍得多好,秉昆的五彩毛裤多好,我们小时候就那样!那里头吃饭,真饭真吃,用筷子尖往咸鸭蛋上戳,弹幕都在表扬,‘这能延伸出一个舌尖上的《人世间》’。音乐、服装、化妆、道具、摄影……都是顶级的,更不要说演员码得多整齐多合适。”
一个个人物、一幕幕场景,导演兼总制片人李路“一砖一瓦”搭起光影“大厦”。《人世间》剧组最高时期1000人,事无巨细,李路每一件都要过问。“电视剧是系统工程,有一环做不好,满盘皆输。我不怕费力气,连空镜头都要管。”李路笑称,“所以也挺烦人的”。
“‘假’,在我这是过不去的。如果观众一看就觉得‘假’、‘悬浮’,那我是不接受的。”李路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为了让这部横跨五六十年、用普通人视角记录中国当代史的剧‘不假’,这中间肯定各种各样的分歧,我一再说NO,一再得罪人,一再说服人,又伤脑子又伤心。但最终的结果还是好的。”
《人世间》导演兼总制片人李路 图片来源:主办方提供
“假”也是严肃文学的对立面。眼看现实题材风潮即将成为影视行业关注的重点,王海鸰建议,应借《人世间》的成功加强对严肃文学属性的强调。“严肃文学最基本的特点是人性的真实,越真实越可信。影视是一条很好的出路,但如果急功近利,小说很难写好。现在的影视公司和以前大不一样,比如李路的团队,有很高的文学素养,让我深感影视风气已逐步走向艺术本身的轨道。所以作家只有坚持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才能打动人。”
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人世间》与去年7月1日上映的“庆祝建党一百周年重点影片”《1921》,及即将播出的、改编自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滕肖澜同名小说的电视剧《心居》,将共同构成腾讯影业与阅文集团的“时代旋律三部曲”。对于腾讯影业和阅文集团来说,“关注这个时代正在发生的故事”是其最重要的内容方向。
记者|丁舟洋 毕媛媛 编辑|文多 卢祥勇 王嘉琦 易启江
校对|程鹏
|每日经济新闻 nbdnews 原创文章|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镜像等使用
如需转载请向本公众号后台申请并获得授权
德尔塔之后,奥密克戎毒株又全球大流行,
点击下方图片或扫描下方二维码,查看最新疫情数据↓
封面图片来源:央视网截图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