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段思瑶 每经编辑 孙磊
动力电池行业正在被焦虑包围。3月1日,电池级碳酸锂均价较前一日上涨1.01%至50.04万元/吨,突破前期市场50万元/吨的预测价,较去年同期涨幅达510.37%。有机构推测,在下游市场供需两旺的背景下,电池级碳酸锂供应紧张局面短期难以缓解,价格将继续上涨。
这样的涨势超出了不少人的预期,但更多带来的是焦虑。“碳酸锂涨到40万元/吨的时候,采购就成了难题,如果继续涨下去,我们就要考虑接下来是否还要做一部分长单的锁定。”某动力电池企业高管坦言。
上有原材料涨价,下有整车企业催促交货,电池企业只能继续狂热扩产。今年春节前后,全国动力及储能电池开工的项目有近十个,产能规划超176GWh。扩产意味着需要更多的人员配备,一场人才与资源的争夺战正在动力电池行业上演。
消费者正在观看车企展出的新能源车上使用的动力电池 视觉中国图
“凌晨还在面试”
凌晨1:30,徐静服务的一家锂电企业HR发来消息,让她对前一天面试的候选人进行把关,再安排下一场面试。挂掉电话后,徐静已经睡意全无,起身翻看某职场社交平台的留言信息,生怕错过每一个求职者的消息。加班到后半夜、凌晨约面试“挖人”,这几乎是徐静最近一年多以来的工作常态。
已经有10多年工作经验的徐静,目前主要为锂电、动力电池、储能领域的企业招聘研发岗位的高端人才。“目前从研发到生产到各职能线都不好招人,一个优质的候选人手上最少都有三个offer。”徐静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自己接触的高端人才中,手里同时拿着七八个offer的人比比皆是。
虎年春节后,动力电池行业马不停蹄开始新一轮的抢人大战。“动力电池供不应求,生产厂家一直处于赶工状态,甚至今年春节都没有停工,节后的招聘也比往年提前了不少,再加上春招,所以非常忙。”徐静说。
由于争抢人才的公司多,动力电池行业的薪资也水涨船高。在重庆做猎头的张枫坦言:“一个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本科生,年薪可以给到25万元,如果是硕士,保底年薪可以拿到40万元以上,有的还能拿到公司期权或者股票。”
“薪酬现在也是动力电池企业发展中着重考虑的问题,自去年以来薪酬涨幅很高,而且比较乱。”据徐静透露,当前在动力电池行业,一些小厂为了抢人甚至不择手段,已经有很多动力电池企业要求员工签署竞业协议。
根据国内某头部动力电池企业的相关要求,员工需遵守3个月~2年时间不等的竞业限制期,公司支付一定的竞业补偿金,若员工违约需赔偿100万元。张枫告诉记者,部分动力电池企业除了与员工签署竞业协议,有的甚至要求猎头公司签署“禁挖协议”。
扩产堵不上缺口
不管是“挖人大战”,还是动辄上百万元的赔偿款,这背后正是动力电池企业在急速扩产下对人才的渴望。“由于目前很多动力电池企业扩产,到处追加项目,产业链上下游的各类型人才缺口都比较大。”徐静告诉记者。
记者在某招聘平台看到,包括一汽弗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一汽弗迪)等企业在多个招聘岗位都标注着“高薪急聘”。2月26日,一汽弗迪动力电池项目在长春开工,总产能45GWh,项目全部达产后,将满足100万辆电动车配套需求。一汽弗迪成立于2022年1月15日,从成立到开工仅11天。
一汽弗迪的开工速度,只是眼下动力电池企业急速扩产景象的缩影。2022年春节前后,全国动力及储能电池开工的项目有近十个,总投资超798亿元,产能规划超176GWh;签约投资动力电池项目六个,总投资超1080亿元,产能规划超过了215GWh。
“很忙,基本都在加班。”西安某动力电池企业员工告诉记者,“这已经是一年多时间以来的工作常态了,即便是今年春节都没有放假,电池电芯产线没有停,大家都在加班加点地赶生产。”
同样,锂资源企业也在忙着大规模扩产。赣锋锂业2月8日晚发布公告称,公司与澳大利亚上市公司 Mineral Resources Limited(以下简称MRL)的全资子公司Process Minerals International Pty Ltd签订合作协议,约定由后者向公司提供其在Mt Marion锂辉石项目包销的锂辉石。据悉,RIM的管理层正在考虑对Mt Marion锂辉石项目的产能进行技改扩建,初步预计将于2022年下半年投产,预计原产能规模将增加10%~15%。
动力电池产业上下游疯狂扩产,但短期产能释放有限。财信证券研报数据显示,2021~2023年,动力锂电池厂商扩产分别为257GWh、519GWh、492GWh;2021~2023年下游各方面需求合计分别为280.46GWh、376.2GWh、534.15GWh。假设产能保持满产满销状态,则2021年、2023年仍分别存在23.46GWh与42.15GWh的产能缺口。
太平洋证券分析师李帅华认为:“锂资源企业2022年实际投产量较为有限,预计锂资源仍保持短缺状态。”
增收为何不增利?
眼下,动力电池行业虽展现出蓬勃生机,但这并未让所有企业受益。
依据孚能科技2月28日在2021年度业绩快报中披露的信息,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约34.03亿元,同比增长203.97%;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约为-9.74亿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约为-12.85亿元。
营收大增,净利润却亏损,出现“增收不增利”状况的并非孚能科技一家。记者梳理发现,包括保力新、南都电源、易成新能等国内动力电池相关企业也出现这种情况。如,保力新2021年度预计营业收入为1.4亿~1.67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为亏损1.1亿~1.58亿元。
对于报告期内经营状况变化的影响因素,上述动力电池企业不约而同地提到“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出现大幅上涨,材料成本增加”。
动力电池原材料涨价贯穿2021年全年,不仅仅是电池级碳酸锂价格在上涨,三元前驱体、铜箔、PVDF、隔膜等动力电池使用的原材料价格均有不同程度上涨。今年2月底,市场电池级碳酸锂成交价集中在47~48万元/吨,相比于半年前的价格(11.7万元/吨),已经上涨了307%。
“正极材料占据了动力电池30%~45%成本,而锂正是正极材料的核心原料。”某动力电池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电池级碳酸锂等锂电池上游核心原材料价格持续大幅上涨,但电池价格向下游客户传导明显滞后,导致下游销售价格涨幅低于原材料价格涨幅,进而增加了企业成本。
记者注意到,日前包括孚能科技等动力电池企业都调整了多数客户的产品售价。2022年以来,动力电池价格普遍上涨15%以上,部分涨幅达20%~30%。目前,锂电池原材料价格上涨已经传输至终端消费层面,包括欧拉、小鹏、比亚迪、几何等汽车品牌相继上调了产品价格。
五矿证券研究所分析师孙景文认为,2022年的锂资源供应刚好满足全球终端装机需求,但仍难以满足全部电池厂、全部材料厂的采购和备货需求。这意味着,2022年国内动力电池产业上下游很可能将继续“焦虑”,这场关于人才、产能、市场、供应链等方面的竞争仍将持续。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