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丁舟洋 毕媛媛 每经编辑 董兴生 孙志成
2月20日晚,随着盛大的闭幕式如期举行,为期半个多月的2022北京冬奥会圆满落幕。
于张艺谋而言,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冬季。
微火、雪花,这些微小而又浪漫的事物,就像一则寓言,贯穿他的整个冬季,甚至预示着他的轨迹——大音希声,大道至简,一切宏大始于原点,又回到原点。高手的招数不再眼花缭乱,身经百战的淬炼,演化为一个特别朴素的动作,但精准有力,凝聚毕生功力。
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和冬奥会开闭幕式总导演的国家使命比起来,张艺谋执导的电影《狙击手》就真的像一朵微火、一片雪花。同样是抗美援朝题材,与《长津湖之水门桥》正面相撞,没有名演员、大场面的《狙击手》,在2022春节档六部“种子选手”中豆瓣评分最高、票房却最低。张艺谋直言,“排片比较惨”。
对这样的局面,张艺谋是坦然的。《狙击手》上映之际,在接受包括《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在内的群访时,他就说:“对票房没啥预期。那些片子体量都很大,宣传也多,我们的‘想看指数’都排在后头呢。我希望大家在看大片,看热火朝天、惊天动地之外,还能关注我们这个娓娓道来的小故事,除此之外没有更多奢望。”
有网友评论说,张艺谋太可怕了,到了(72岁)这个年纪,还能保持这样的创作力,还能一直去繁从简,还能保持自己的态度。
微火虽小,生生不息。张艺谋的感染力不是昙花一现的绚烂,而是无论高低顺逆都坦然以对并持续为爱发光的韧劲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张艺谋最好的电影就是他自己。
《狙击手》开机仪式上的张艺谋 图片来源:剧组供图
要给中国电影输送新鲜血液 数字背后是民心所向伴随着2022春节档各部影片一同成为话题的,还有“劝退观众的史上最高票价”。2月5日,《狙击手》率先破冰,向全国院线发出降价通知,其他几部影片随后跟进降价。
和大众对张艺谋电影惯常的印象不同,《狙击手》没有大场面,也没有张艺谋标志性的强烈色彩、极致造型,主演中也没有大明星,几乎都是新人。
从影四十载,张艺谋成就了很多人。张艺谋上一部电影《悬崖之上》的主演之一雷佳音曾表示,几乎所有中国的中青年演员,从开始学电影的那一天起,就希望演张艺谋的电影,他也不例外。
尽管如此,《狙击手》几乎全部用了新人。
《狙击手》剧照 图片来源:剧组供图
对此,张艺谋解释道:“我们看了资料,也问了军事顾问,当年的士兵非常年轻,平均就是18岁左右,真的是把青春献给祖国,我觉得就是需要青春的脸庞去表现他们。”
“我们把全国学表演的学生都扒拉了一遍,一次一次筛选。选出来以后做了半年多的集训,参加军事训练、看大量当年的资料、请战斗英雄给他们讲课。新人有一个好处是,他们有全部的档期给我,要知道现在演员很忙,没那么多档期。”
但新人完全没经验,拍摄现场零下二三十度,头一天就有几个冻伤了,耳朵肿得跟桃子似的,给张艺谋吓坏了。但演员们觉得就该像志愿军一样,完全不做任何防护,在雪地里待十几个小时。
张艺谋制定了纪律:“我说我们要吃苦,要用志愿军精神来拍,但真的不能受伤,否则就拍不完了。所以就给他们在片场旁支了一个棚子,里面装了电暖气,给他们的命令就是,只要没有你们的戏就不要在外头冻着,回来暖和一下。新演员都非常能吃苦。”
张艺谋坦言,启用新面孔,自然有被明星阵容碾压的风险。但他觉得,还是要给中国电影输送新鲜血液,“谁都是从没名开始的”。
在被问到抗美援朝精神对当代年轻人的意义时,他主动说起《长津湖》。为什么年轻人会喜欢一场反映七十年前战争的影片?张艺谋觉得,电影就像一场民意测验,票房数字背后是民心所向。
“保家卫国,这不是一句空话,以极其简陋的条件去迎战武装到牙齿、号称世界第一的军队,而且取得了胜利,这是一种中国人的精神。我相信这是这类电影今天获得年轻观众喜爱的原因。今天世界在发生新的变化,国际形势更复杂,中国在发展过程中也受到一些遏制,所以今天的年轻人自然而然萌发出一种真实的情感表达。”
片场上的张艺谋 图片来源:剧组供图
在张艺谋看来,中国年轻人喜欢看中国精神的电影,是这几年中国电影市场上发生的最大变化。“出现这样的现象很可喜。不再是10年前、20年前,我们对好莱坞大片趋之若鹜,对美国流行文化那么迷恋的时代了,我们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所以我为中国电影市场出现这样的现象感到非常高兴。”
大导演也不爱看闷片“好看”才是电影活下去的第一要义相比大师,张艺谋更愿意称呼自己为“职业导演”。他并不掩饰和艺术家人格的隔膜。在2016年的一次采访中,张艺谋说:“电影就是要交给大众的,你要以为大众庸俗的话就没有办法做。受这罪干什么?”
张艺谋不喜欢沉溺于过去,对新的事物永远充满好奇。他对网络流行语言、短视频剪辑手法的掌握令人吃惊。在一场活动上,主持人问张艺谋知不知道“yyds”,他迅速回答,“永远的神”。
紧随年轻人步伐的张艺谋心中的未来电影是怎样的?首先就要好看。
图片来源:剧组供图
现在主旋律影片的商业化、类型化越来越明显,张艺谋认为,这二者不对立。“我自己就爱看既好看又有内涵的电影。如果它只是非常深刻,但很沉闷,我也不爱看,得专门找时间静下来去看。”
“现在的年轻观众,无论影片主题多么深刻,题材多么重要,只要不好看,他就弃剧了,你就达不到作用。所以我觉得,好看,是未来电影发展的一个主要潮流。”
“过去我们还把电影分成文艺片、商业片,讨论这二者的对立,我自己估计再过若干年这个东西就不要讨论了,不好看的电影可能就待不住了,一日游、半日游都没有。待不住怎么办呢?也不能老打同情分,也不能老打支援分。”张艺谋说,“对某种电影,我们可以私下表示崇高的敬意,但是你未必有耐心看完。现在是影像时代,人人都是导演,人人都拍东西,这一定会影响到电影——只有好看的影像才会留下来,才会传播。不好看的就没人看,就自生自灭。这是当下每个电影导演都要去严肃思考的问题。”
好看二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张艺谋电影《悬崖之上》剧照 图片来源:猫眼专业版
张艺谋表示,对电影工作者而言,最重要的就是锻炼让电影好看的能力,一代一代提升讲好故事的能力。“我拍电影这么多年,深深感到,拍好看不容易。我说的是广义的好看,是对所有人,男女老少都一样的‘好看’,这太难了。我现在拍一部电影尽量讲好人物故事,这大概就是我们毕生要锻炼的能力,如果你是做这项工作的话。”
72岁,在外人看来是不知疲倦的超级工作狂,张艺谋却乐在其中、越看越明白。
对话青年UP主时,张艺谋笑称自己是“斜杠中老年”,不同类型的电影、舞台剧、大型演出,只要是与创作有关的,他都想去尝试。一天走五公里、吃一顿饭,几个项目齐头并进,除了工作没有其他乐趣。
“你的爱好、你的能力和你的职业,结合在一起,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我喜欢工作,其实是喜欢创作,只要有创作的机会,我就一直是这样子,哪一天创作不动了就会歇下来。因为常青松和不老松是不存在的,珍惜当下。”
张艺谋知乎发声:为什么选择“折柳寄情”?据央视新闻报道,2月20日晚间,北京冬奥会举行闭幕式,现场精彩纷呈,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送别》的环节。
在中国古代,送行者往往会折一条柳枝送给远行的亲朋。
柳,音同“留”,有惜别和盼归之意。折柳也成为了独具东方文化韵味的送别方式。
图片来源:央视体育
“我们没有太多的悲伤,更多的是一种深沉的纪念和一种绿色的希望重新升起。”
“在《送别》的环节,我们也想借此机会把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传递到全世界。”
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总导演张艺谋及闭幕式导演沙晓岚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这样说。
图片来源:央视体育
而中国结,象征吉祥团结。每一根丝带都可以独立成结,而许多根不同的丝带也可以共同编织,编成之后,美美与共。如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和谐合作的国际大家庭,需要所有人共同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的总导演,张艺谋也通过知乎发声。
全文如下:
知乎的朋友们,大家好。主火炬熄灭的瞬间,我的心中百感交集。我们重现了2008年的那一幕:星星在地面汇聚,成为星光五环,伴随着《我和你》主题曲缓缓升起。然后这朵雪花火炬再缓缓下降,两者在空中交错,很浪漫,好像时光倒流一样,我自己觉得这应该是一个经典瞬间。在看到两者交汇的一刻,我还是会感叹,就在此地,就在鸟巢,历史的瞬间相互交叠。仿佛只是这几秒钟,但一晃间十几年已经过去了。这个瞬间代表着2008年到今天,我们走过的路。
作为亲历者,这十几年走过来,我自己和国家都发生了许多变化。我们可以用简约的方式呈现开闭幕式,让全世界和我们在一起。所以我认为这次冬奥会开闭幕式跟2008年最大的不同,就是文化自信,我们放下了包袱,完全放松自己才可以浪漫。我碰到过一位工作人员,他是2008年的志愿者,现在则成了志愿者的领队。他说他又来了,我说你成长了。所有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一晃十几年,时光的重叠中,国家和我们都不一样了。我相信很多人看到这个瞬间之后也会有同样的感受,这是中国人对于国家发展、对于国家越来越好的一种深切感情。两次奥运会,我们不仅仅说“双奥”的概念,也不仅仅满足于我们是唯一的双奥城市、唯一的双奥场馆。它是我们走过的路,是中国这么多年的发展变化。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是特别浓厚的,我也一样。如果没有国家的强大,没有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我们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申办两次奥运会,也不可能有我所谓的“双奥导演”,这是我的幸运。
从接到冬奥会任务开始,我就知道自己一定要全力以赴,不能有懈怠。我总觉得家和国的事情,国家的还是更大一点。我的性格就是陕西人的性格,对待大小事情,只要我接了,就一定要认真负责把它做好,一定要对得起大家信任。我的同代人很多都已经退休,我还能奋战在第一线,这是时代给我的机遇,不努力就会虚度光阴,所以我把大小事情看得比命都要紧。经常把事情排得满满当当,大事小事重叠着搭在一起,我喜欢这样。保持这样的创作心态,其实我自己反倒觉得对身体有好处。我不太爱交际,也不太善于交际,麻将也不会打,啥事不做的话人可能就懒了,就迟钝了。我团队里有各种年龄的人,但开创意会,恐怕没有人是我的对手,我常常是最先想到主意的人。
这次闭幕式“缅怀环节”的创意会,我们其实也开了很多次,下了很多功夫。这个环节是自里约奥运会开始的规定动作,为了缅怀逝者。韩国选择用类似葬礼的形式展示,东京奥运会则展现了日本的“物哀文化”。那么中国人如何表达死亡?如何在中国文化中萃取出中国人的生死观?我想中国跟其他国家不太一样的是,对于逝去的人、对于生命,我们有属于中国人的乐观与向上。中国人对于逝者常说的一句话叫“一路走好”,我们的生命观就是如此,在纪念逝者、缅怀逝者的同时,我们常常会擦干眼泪,活着的人还是要好好活着。
所以我们选择了“折柳寄情”的意象。大家拿着一个发光的“柳条”,在《送别》的音乐中缓缓地向中间走,有无数道绿色的光像纪念碑一样升起来。我们特别把光调成绿色的,意味着生命、希望和成长,我们没有太多的悲伤,更多的是一种深沉的纪念。绿色的希望重新升起,一切都要向前看,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情怀。
记者|丁舟洋 毕媛媛 编辑|董兴生 孙志成 王嘉琦
校对|何小桃
|每日经济新闻 nbdnews 原创文章|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镜像等使用
如需转载请向本公众号后台申请并获得授权
德尔塔之后,奥密克戎毒株又全球大流行,
点击下方图片或扫描下方二维码,查看最新疫情数据↓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