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让企业和人才愿来不愿走,这个国家高新区有啥新招?

    每日经济新闻 2022-02-11 19:17

    企业和人才为什么来?答案是:既有前景,也有环境。2021年新增上市企业数量与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均居全国高新区前列的成都高新区,显然前景可观。

    各地春节后开工的新动向,瞄准的无疑是新一年头等大事。今年,全国不少地方都将目光聚焦于优化营商环境。

    2月7日,春节假期后的首个工作日,成都市委书记施小琳、市长王凤朝等市领导前往一线企业和基层单位走访调研,指出要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用心用情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全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2月8日,2022年成都高新区优化营商环境大会(以下简称:优化营商环境大会)举行,明确将全力做优营商环境“六大生态”,发布优化营商环境“十大攻坚计划”、产业基金组建计划、领军人才政策及首批“政策找企业”惠企项目,为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加码战略竞争优势,为成都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建设全国创新人才高地助力。

    2021年,成都市场主体总量达332万户、居副省级城市第2位,新引进落户青年人才超过16万人。城市经济活力愈发充盈的同时,也对这座超大城市营商环境的优化提出更高要求。

    企业和人才为什么来?答案是:既有前景,也有环境。2021年新增上市企业数量与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均居全国高新区前列的成都高新区,显然前景可观。

    未来,这个国家高新区将如何在“环境”上持续发力,培育新形势下参与全球竞争的新优势?

    “问需于企”提升政策精准度

    2022年伊始,成都高新区交出上年经济发展“成绩单”:

    202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00.6亿元,全年增速11.1%;外商直接投资(FDI)12.4亿美元、同比增长51.2%,创历史新高。

    天府软件园

    经过30多年创新发展,成都高新区作为西部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已成为四川省首家地区生产总值破2000亿元园区,企业聚集度居中西部第一,综合实力稳居169家国家高新区第一方阵。

    然而,与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等先进地区相比,成都高新区在综合实力、科技创新等领域仍有一定差距。

    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马钦(Marcin Piatkowski)研究发现,平均而言,10项营商环境指标中只要有一项获得重大突破,都会促使该经济体的GDP年增长率提高0.15%。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企业与人才的创新活力,成为新一轮区域高质量发展竞争的关键。

    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问需于企”,则是营商环境政策举措制定与执行的前提和基础。

    华为成研所

    近两年,成都高新区着力在产业引进、培育、服务方面加强政策供给,出台了产业培育18条新政等,政策日趋优化。

    在此基础上,如何进一步增强政策供给的精准性、全面性、灵活性、互动性,更高效满足企业和市民期盼,为企业和人才“输血送氧”“雪中送炭”?

    当天举行的优化营商环境大会上,成都高新区向广大企业和人才送上一份“新春大礼包”:包括在梳理4000多条企业诉求基础上,归纳总结企业最关切的问题领域,确定的优化营商环境“十大攻坚计划”,以及一系列力度大、“含金量”高的基金组建计划、领军人才政策等。

    当天,成都高新区还发布了今年首批“政策找企业”惠企项目,纳入高新技术企业奖励、上市受理奖励、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奖励等6项惠企政策,首批覆盖企业1311户,将兑现扶持资金1.54亿元。

    600亿元基金护航重点产业建圈强链

    眼下,做优做强中心城区、城市新区、城市郊区核心功能,推动空间、产业、交通、能源四大结构优化调整,成为成都市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重点方向。

    在四川省与新加坡打造的中国西部首个中新合作共建园区——新川创新科技园内,正加快建设的成都5G智慧城先导区,运用未来科技营造城市科创空间和创新生活场景,实现人城产高度融合,便是成都高新区优化调整产业园区空间结构的一个探索样本。

    新川创新科技园

    土地空间之外,劳动力、资本、能源等要素,同样是推动企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资源。而资源要素保障是否到位,往往成为市场主体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

    想企业之所想,更要急企业之所急。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其中明确提到,“推动资本要素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增加有效金融服务供给”。

    事实上,针对以往科技创新企业融资供不应求、投资基金对产业扶持效果参差不齐等问题,成都高新区早在去年11月召开的招商引智动员大会上就提出,未来五年通过政府投入资金并撬动社会资本,推出总计3000亿元的产业基金。

    “如果营商环境是企业成长所需的‘沃土’,那么成都高新区积极借助资本市场,以市场化手段培育和完善上市后备企业服务机制则是‘及时雨’。”在成都纵横自动化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李小燕看来,该公司从仅有几个人的初创企业到如今成为无人机科创板“第一股”,离不开成都高新区覆盖场地、人才、研发等全生命周期的支持。

    中国-欧洲中心

    在此次大会上,成都高新区进一步明确,今年将加快推进产业基金组建,安排出资不低于180亿元,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设立不低于600亿元的产业投资基金,40%规模投向电子信息产业,20%投向生物医药产业,20%投向新经济产业,20%投向包括现代服务业及未来产业在内的其他产业,推动重点产业建圈强链。

    其中,首期出资15亿元设立天使母基金,形成超过30亿元天使投资基金群,重点扶持优秀初创期科技型企业,支持科学家、企业家将科技创新成果商业化、产业化。

    成都高新区科技和人才工作局科技金融处处长吴军介绍,成都高新区天使母基金充分对标国内优质天使引导基金,在出资比例、返投认定、让利机制等方面均有大胆创新。例如,天使母基金对单个子基金出资比例最高可达该子基金实缴出资规模的50%,同时打破子基金注册地域限制、推动申报主体多元化等。

    真金白银招引全球领军人才

    人才是发展“第一资源”。企业家和各类人才有没有地位、有没有获得感,则是对一个地方营商环境好坏的最直观评判。

    尤其在高层次、创新型、科技型人才需求猛增的背景下,引领带动区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领军人才,成为影响区域高质量发展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

    2022年初,成都市启动促进招商引智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明确将聚焦重点产业链,推行“链主企业、公共平台、中介机构、产投基金、领军人才”协同配合的招商模式,提出加快引进一批能够补齐产业链技术短板的创新领军人才。

    数据显示,成都高新区目前已吸引聚集国家级人才431人,1000余名省市级人才,各类人才总量突破70万人。而根据其定下的目标,未来5年,要力争聚集500名科技和产业领军人才、1000名青年科技人才,各类人才总量达100万。

    成都高新区菁蓉汇

    近年来,为吸引并留住更多优秀人才,成都高新区可谓诚意十足。

    从推进落实科技攻关“揭榜挂帅”的“岷山行动”计划到聘请业界大咖作为“引智大使”,从国际人才港“开港”到人力资源服务重点项目集中签约……对企业和人才的支持政策不断叠加优化,逐渐形成具有高新特色的产业梯度培育体系、金熊猫人才政策体系。

    在此次优化营商环境大会上,成都高新区对人才真金白银的支持与配套服务继续加码。

    当天,《成都高新区急需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急需产业创新领军人才专项支持政策(试行)》发布。为助力科技自立自强,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成都高新区提出将大力引进急需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急需产业创新领军人才,并设立20亿元专项资金。

    具体而言,经认定,将给予两类人才最高2000万元支持,即给予3年、每年最高500万元人才补贴,最高500万元安家补贴或赠予1套专家公寓。此外,支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团队在成都高新区开展项目研发和成果转化,经评审可给予最高1亿元经费支持。

    同时,还将搭建领军人才“一对一”数字化服务平台,及时响应和协调解决人才诉求;设立领军人才专业服务机构,对人才及其家属提供全方位量身定制清单式服务。

    扎根成都高新区已近20年的成都振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市场经理刘小林直言,“这项人才政策的出台,让亟需人才的企业格外振奋,这就相当于企业在招聘时有了‘场外助攻’,让企业具备更大吸引力。”

    “我们就是要通过满满的诚意,解决市场主体和创新主体最为关心的资金、人才、研发和创新等问题。”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高新区将从政务服务、政策供给、人才发展、要素保障、宜居城市、亲清社会等着手,做优营商环境“六大生态”,同时对标国际国内先进经验,以最高标准最高水平构建高品质营商环境,建设中西部“创业高地、筑梦之城”。

    城市、企业和人,是利益共同体,也是命运共同体。全力护航企业与人才创业圆梦的“硬币”另一面,也就是为这个谋求赶超进位的国家高新区积蓄更大动能。

    李梦/文

    本组图片均由成都高新区提供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山东路桥接受2家机构调研!短期主力资金净流入,市场资金或早已察觉

    下一篇

    别再让城市里的树随意被“优化”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