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提出,“十四五”医药行业创新驱动转型成效显现,全行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25年,创新产品新增销售占全行业营业收入增量的比重进一步增加。
◎《规划》提出,要大力推动创新产品研发。推动企业围绕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加大投入力度,开展创新产品的开发。支持企业立足本土资源和优势,面向全球市场,紧盯新靶点、新机制药物开展研发布局,积极引领创新。
每经记者 张蕊 每经编辑 陈旭
1月30日,工信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明确了未来5年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中高速增长,前沿领域创新成果突出,创新动力增强,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药械供应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国际化水平全面提高。
具体到经济指标,《规划》提出,规模效益稳步增长,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年均增速保持在8%以上,增加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提高到5%左右;行业龙头企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与此同时,创新驱动转型成效显现。全行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25年,创新产品新增销售占全行业营业收入增量的比重进一步增加。
图片来源:新华社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本次《规划》遵循了这一要求,明确提出要加快产品创新和产业化技术突破。其中第一点就提到,要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规划》提出,要大力推动创新产品研发。推动企业围绕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加大投入力度,开展创新产品的开发。支持企业立足本土资源和优势,面向全球市场,紧盯新靶点、新机制药物开展研发布局,积极引领创新。
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主任郭文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十四五”是我国医药工业创新驱动转型的关键时期,创新药和产业链的智能化升级是重要增长点。
郭文坦言,近年来,一致性评价和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等政策加速了我国仿制药市场的格局调整,与此同时,在“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等政策助力下,药品创新研发势头强劲,一批创新品种获批上市,但目前我国在前沿领域的原始创新能力依然不足,只有坚持创新驱动,才能加快解决各领域的“卡脖子”问题。
记者注意到,本次《规划》中也提出,要强化应急产品技术布局。根据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需要,开展前瞻技术布局,建设疫苗、药品、诊断试剂、防护物资、医疗器械应急研发和产业化技术平台,筛选和开发候选产品,形成良好技术储备。
就医药技术而言,《规划》提出要提高产业化技术水平。支持企业整合科技资源,围绕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的关键技术、核心装备、新型材料开展攻关,开发和转化应用一批先进技术,构筑产业技术新优势。重点提升新型生物药生产技术、原料药创新工艺、高端制剂生产技术、中药全过程质量控制技术、医疗器械工程化技术和关键部件生产技术。
在推动医药制造能力系统升级章节,《规划》提出,要深入实施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质量提升行动,提高药品、医疗器械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水平和产品品质,推动医药工业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
在郭文看来,智能化就是要求医药工业一定要进行数字化转型。“目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数据更多地运用到研发领域,尤其在医药行业中,其实是能够提高新靶点、新药物的发现效率和研发效能的。”
记者注意到,本次《规划》也明确提出要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
具体而言,包括以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医药研发。探索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在研发领域的应用,通过对生物学数据挖掘分析、模拟计算,提升新靶点和新药物的发现效率。
同时,在实验动物模型构建、药物设计、药理药效研究、临床试验、数据分析等环节加强信息技术应用,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
此外,要推动信息技术与生产运营深度融合。制定发布《制药工业智能制造白皮书》和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引导企业在工厂设计、生产制造、物流仓储、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应用数字化技术,提高精益管理和质量控制水平。
《规划》提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设智能工厂,开展“5G+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引领全行业数字化转型。实施“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行动计划,加强信息技术在企业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增强安全生产的感知、监测、预警、处置和评估能力,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郭文介绍,目前很多研发机构和企业已经在药物设计、临床试验等环节加强了信息技术应用,并且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开始引入无人车间、智能化实验室等,相信随着《规划》的出台,旗帜鲜明地鼓励推动产业数字化,医药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水平一定会得到快速提升。
封面图片来源:新华社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