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张军:全力推进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助力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

    每日经济新闻 2022-01-26 14:02

    到2025年,成都将力争打造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先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策源地与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集中承载区。

    每经记者 官远星  梁宏亮    每经编辑 刘艳美

     

    成都市政协委员,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军 图片来源:新华网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阶段。

    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2年成都将坚持“双碳”引领,优化四大结构,加快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深入落实四川省支持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18条政策和成都市委绿色低碳发展决定,出台空间、产业、交通、能源结构调整行动方案及配套政策措施,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塑造城市竞争新优势。

    2022年成都市两会期间,成都市政协委员,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军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到2025年,成都将力争打造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先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策源地与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集中承载区。

    守护绿水蓝天 创造生态福祉

    在日前举行的2021年全国环境互联网会议中,“基于人工智能的白河流域监管”应用荣获“2021年度智慧环保创新十大案例”。

    这是国内首套人工智能流域管理系统,由成都市生态环境数智治理中心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共同研发,通过在成都双流区白河长度18公里的干流范围内设置13个传感器,全天候24小时实时抓取水质水文数据。

    据张军介绍,该系统不仅能够提供水质水文信息,还能监测周边居住小区、工业园区、排污管道等相关情况,通过系统自带的“大脑中枢”自动深度学习,以大数据运算不断提升准确率,从而得到“污染是什么”“从哪里来”“什么原因造成的”等河流污染防治关键问题。

    一直以来,如何快速精准溯源,是传统流域监管系统所面临的重要难题。张军表示,建立在数据驱动模型之上的人工智能流域监管系统正是对这一难题的破局。在该系统帮助下,利用水质大数据、物联网和边缘计算技术,结合速算力学模型、机器学习算法,可对水质超标实时溯源时间由传统的48小时,缩短至最快0.5小时。

    除此之外,通过数据融合、仿真建模,该系统还能够对流域可能发生的污染事件做出精准预测,将隐患消灭在萌芽阶段,进一步弥补传统流域监管系统在事件预测方面的短板,并能为实施怎样的流域治理措施提供决策依据。

    “从试点情况看,自去年系统平台上线运行以来,已使用人工智能的溯源算法输出污染贡献热力分布图,生成白河流域污染排放‘高贡献率名单’。系统应用以后,成功溯源并核准5次较为严重的污染排放事件,有力促进白河流域科学精准治理。”张军说。

    近年来,成都加强对工业源、移动源、扬尘源、生活源等方面的清理整治,大气环境质量得到较大改善,2021年成都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99天,优良率81.9%。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随着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深入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期盼的提高,大家对“蓝天”还有更高期待。我们也面临着一些现实问题。”

    据张军介绍,2022年,成都将加快推动空间、产业、交通、能源结构优化调整,从源头上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重点抓好一季度重污染天气应对、大运会空气质量保障、“夏治臭氧、冬防雾霾”等工作,在分类防治移动源、工业源和城市面源上谋划打好几个标志性战役,深化成渝地区联防联控,确保空气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力争尽快实现全面达标。

    张军表示,成都快速攀升的机动车保有量以及不断增长的出行需求、货运需求导致移动源污染日益突出,以公路货运为主的运输结构、化石燃料为主的车队结构没有根本改变,亟须在移动源领域深挖细抠,精准减排。”

    也正因如此,交通运输结构的调整,与大气污染防治息息相关。

    为减少货运车辆对成都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张军建议由交通运输部门统筹,按照“调迁优化、清洁改造、管控淘汰”的原则,在源头、过程、末端上发力,持续推进交通运输结构调整,改善空气质量。

    “我们将牢牢把握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总要求,从结构上、源头上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积极培育绿色低碳产业,努力为市民群众供给更优生态产品、创造更多生态福祉。”他说。

    助力建圈强链 构建绿色产业结构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公园城市首提地和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成都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建强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集群是成都实现“双碳”目标、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探索超大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必由之路。

    产业结构、交通结构、能源结构所面临的低碳转型,将给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生态环境产业、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服务等绿色产业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

    2021年12月10日,成都市召开产业建圈强链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会上正式提出,成都将大力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成都的目标是,通过“建圈强链”实现产业结构本质提升,从原来的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要在新经济、新赛道、新业态发展过程中,从跟跑变为并跑,甚至领跑。

    在张军看来,产业建圈强链行动将进一步增强产业生态集聚力、产业链建构力、高端要素运筹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为城市整体发展提供持续动能。成都将全力推进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助力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近年来,我们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力推进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集群发展,主攻光伏、氢能、锂电池、绿色低碳服务四大领域。”张军介绍,成都已获批工信部成德高端能源装备集群、国家新能源汽车示范城市,氢能产业竞争力达到全国第四,光伏、锂电池千亿级产业集群初具雏形。

    据了解,目前,通威太阳能总投资200亿元的金堂基地一期已实现建成投产,东方氢能产业园、中航锂电50GWh动力及储能电池基地等重大项目已经开工建设。

    在“光伏10条”“氢能22条”等产业扶持政策支持下,通威光伏电池片已实现全球出货量第一,巴莫科技高镍锂电正极材料市场占有率全国前三,东方电气氢燃料电池百公里耗氢量全国最低,易态科技等9家绿色低碳服务企业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张军建议,对比国内先进地区、先行城市,成都在经济社会发展与降碳减排的双重压力下,从科技创新、招才引智等三个方面着手,促进绿色低碳产业发展。

    他认为,在科技创新方面加快形成与绿色低碳优势产业相配套的科技创新体系,培育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创新链,提升科技创新对成都低碳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同时,联手头部企业,健全招才引智政策体系,把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纳入城市整体规划,发挥好产业链“链主”的作用。

    绿色低碳产业链的壮大离不开关键人才、关键技术、关键项目的引进。张军建议:“厚植成果应用土壤,从招才引智、科技研发、成果应用多渠道多阶段荟聚英才,建强成都绿色低碳产业链;吸引创新领军企业和科研创新中心来蓉投资兴业,加快将我市科教优势转化为科研创新成果,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加快融合。”

    在他看来,除此之外,还应探索建立优势产业区域聚集机制,主动推动产业区域协同。“例如,在光伏产业发展上,依托成都光伏产业优势,支持本地头部企业整合乐山、眉山等地及全国上下游产业链资源,采取项目总承包(EPC)模式,与三州地区开展区域协作。”

    “我们将坚持在治本转型提质、建链强链补链、集聚集成集约、专业精准高效上下功夫,实施绿色低碳产业‘十个一’行动计划。力争到2025年,培育6家以上百亿级链主企业、30家以上专精特新企业,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先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策源地与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集中承载区。”张军说。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20奥园02“跌超30% 触发二次临停

    下一篇

    彩讯股份: 公司与中国广电暂无业务合作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