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称,未来一加系列主打的人群是“爱玩游戏,追逐性能的年轻人”。
◎但他也表示,一加不会为了追求销量等数据规模去做低端,也不会做2000元以下的产品,而是瞄准2000元~3000元价格的产品。
每经记者 王晶 每经编辑 文多
日前,手机厂商一加宣布了最新的组织架构调整——来自OPPO的李杰,出任一加中国区总裁,全面负责一加国内业务。而一加创始人刘作虎将把精力更聚焦在产品上。“在OPPO工作的11年间,李杰先后负责过Find系列产品规划、产品路线图规划、硬件战略规划、中国区战略与产品路线图规划工作,还担任中国区用户运营负责人。”刘作虎说道。
早在2021年6月,一加方面便宣布与OPPO团队全面合并,此后一加成为OPPO旗下独立运营的品牌。不过,外界对合并后一加的未来规划,与OPPO之间的协同、竞争关系,以及一加的销量目标等方面均充满了疑问。
刚接任一加一个月的李杰近日接受了包括《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内的媒体采访,并系统性回应了上述热点话题。他表示:“与OPPO融合后,一加获得了供应链方面的保障支持。技术上,会得到OPPO研究院和欧加集团一万多名工程师的支持;渠道上,OPPO也会给一加赋能,但一加不会完全1:1复制OPPO的渠道,不排除未来在某些OPPO专卖店里看到一加产品出现。另外,OPPO的售后体系也会开放给一加。”
对于产品规划,李杰称,未来一加系列主打的人群是“爱玩游戏,追逐性能的年轻人”。但他强调,一加不会做纯游戏手机,也不会做2000元以下的产品。
一加中国区总裁李杰 图片来源:受访方提供
今年是一加成立的第九年,其产品在海外已经获得良好的口碑,甚至开辟了美国市场。不过,在竞争激烈的国内市场,因为坚持只做旗舰,它始终被贴着“小而美”的标签,甚至市场知名度被限制在一、二线城市。
为了让一加走向大众市场,2021年,主攻高端的一加开始向中高端下探,并推出3000元价位段以下的产品。与此同时,一加也酝酿着与OPPO的融合。
“以一加品牌单独的体量,或者任何一个新品牌来看,如果背后没有欧加这样的大平台作支撑,在供应链上面不足以支撑品牌做更大的品牌发展。”李杰说道。
启信宝数据显示,欧加控股拥有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100%的股权,后者在广东万普拉斯移动通信有限公司(一加运营主体)持股74%。
与OPPO融合的好处不言而喻,但也有声音质疑:“一加是否会与OPPO已有的产品系列重叠?”对此,李杰回应称,一加与OPPO这两个品牌,会针对不同市场的客户群体以品牌风格作为出发点,做出外观、选型、产品等方面的区隔。两个品牌人群不一样,用户画像、语言风格、渠道、品牌调性都会有区隔。重叠的部分则吸引额外的增量。
具体到产品规划方面,李杰表示,一加在原有的高端旗舰系列之外,会考虑为不同消费能力,对性能、游戏体验有追求的消费者增加一条中端产品线,目前正在规划中。
“越是存量市场,越要考虑细分的人群的类型。放眼未来,中国市场将是用户细分化的市场。其中,游戏的场景非常重要,中国大概有7亿的游戏用户,不可能都使用同一个品牌或是产品,我们要做的就是围绕这部分人群提供我们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李杰说道。
但他强调称,一加并非在定位上发生很大的变化,不会推出纯游戏手机。李杰认为:“游戏是体现手机性能的场景之一,一加原来的用户中就有相当一部分追求性能的偏科技爱好者的人群。以此为原点,一加系列未来主打的人群是‘爱玩游戏,追逐性能的年轻人’。”而基于这个定位,一加将在外观、游戏体验、性能优化、充电等方面做出差异化布局。
2021年5月,一加曾提出用三年时间在中国市场达到1000万部出货量的目标,但据记者了解,目前一加在全球的销量刚刚跨过1200万部大关,而中国区只占总体销量的两成,即240万部左右。也就是说,在李杰的带领下,一加需要在剩余的两年半时间内完成上述千万级的销量目标,在增长乏力且竞争激烈的中国手机市场,这并不是一个轻松的数字。
李杰坦言,对于销量目标会有压力,但一加不会为了追求销量等数据规模去做低端,也不会做2000元以下的产品,而是瞄准2000元~3000元价格的产品。
2000元~3000元价位段,恰是中国手机市场竞争最为激烈的价位段。对Top厂商而言,中高端市场是必不可失的基本盘,而在中小厂商眼中,由于中高端消费群体广阔,这里仍然有可以分食的市场空间。因此,近两年来无论是头部品牌,亦或是realme、一加、中兴等厂商,均相继推出多个该价位段的产品。
李杰认为,当前的国内手机市场符合“纺锥形”趋势,即一边叫高端化,一边叫性价比,但整体ASP(平均市场单价)一直在提升。“手机属于低频购买和高频使用的品类,目前2000元价位手机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六成,而且这个趋势肯定会往上升,真正市场容量的变化,都体现在低端的萎缩。”
此外,对于刚刚接任一加的李杰来说,仍需要大量的时间思考和规划一加未来的发展路径。但他希望:“从今年第二季度开始,我的设想会有一个基本的雏形运转,并逐渐调优,在今年第三、四季度时达到我想要的状态。明年基于用户洞察,规划的产品(可以)取得不错的结果。这是我的节奏和思考。”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