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王海慜 每经编辑 吴永久
由每日经济新闻主办的2021第十届中国上市公司高峰论坛周于2021年12月20日至24日在线上举办。
在此次高峰论坛周的分论坛“2021中国投资价值趋势论坛”上,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发表了题为《2022年中国经济将稳中有进 财政政策有更大释放空间》的主题演讲。谈及2022年的政策导向,李迅雷表示,预计2022年政策会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来稳增长。他认为,2022年的财政政策会更加积极,并在基建投资、促进消费两方面着重发力。对于货币政策,在2021年经历了两次降准之后,李迅雷判断,2022年降息的概率将比较高。
预计2021年GDP增8%
回顾即将过去的2021年,李迅雷表示,“2021年中国经济应该说出现了一轮明显的反弹,我估计2021年的GDP增速可能在8%以上。主要原因是2020年经济的增速基数比较低,所以基数效应使得中国经济在2021年出现了明显的反弹。但从环比来讲,下半年经济增速有所回落。”
对于2021年中国经济的总体运行状态,李迅雷在演讲中归纳出了三点特征:“第一,2021年中国的出口是超预期的,之前我们预期2021年的出口会比2020年有所减弱,因为2020年全球疫情的错位,中国的疫情控制非常好,使得中国的出口增速非常强劲,没想到2021年的出口依然比较强劲。第二,2021年国内的房地产增速依然是比较快的。有一个值得关注的迹象,就是在9月份以后,房地产的投资、销量等都出现了明显的回落。这会为2022年的中国经济带来一定的压力。从制造业投资来看,2021年的数据虽然还是比较强劲,但考虑到2020年的基数比较低,预计2022年增速应该会偏弱一些。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出口和消费来看,2021年的投资整体还是偏弱的。第三,中国2021年的消费总体来讲也是偏弱的,这跟居民收入密切相关。居民收入增速不强的话,也很难期望对消费有一个明显的拉动。”
从政策制定的角度而言,李迅雷表示,虽然一些改革举措短期内对经济增长带来了一些影响,但这些举措对未来的中国经济是长期利好的。
“2021年来,政策一直坚持‘房住不炒’,在2021年11月还提出了推进房地产税试点。这对房地产行业在未来的发展肯定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因为中国经济受房地产因素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如果房地产走弱,肯定会影响到中国经济增速,因为房地产大概要占到整个银行信贷的30%以上,也占到了政府财政的30%以上。”
李迅雷认为,“尽管房地产对于中国经济至关重要,但如果长此以往,那么中国经济就容易被房地产绑架,因为放眼全球,没有一个国家的房地产是只涨不跌的。中国在经历了20年的房地产牛市之后,随着人口的老龄化,随着房价的不断走高,它(房地产)本身就有一定的调整需求。我们为什么要坚持‘房住不炒’,其实也是为了能够让中国的经济结构更加合理。”
对于2021年市场频频提及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李迅雷指出,“我们提倡降低碳排放量,其目标就是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这对中国经济长期的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是有利的。但是从短期来讲,它对于我们的制造业,尤其是那些低端的制造业,会带来较大的冲击,也影响了我们的部分就业问题。”
“所以我们应该知道,2021年我们虽然大概率将取得8%以上的经济增长,但是面临的经济增长放缓压力依然还是比较大的,它背后的原因一个是人口老龄化,一个是我们的经济结构性的问题。因而,我国早就提出了中国经济要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型,因为只有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才能够保持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我们应该能更加理解2021年经济发展的特征和2022年经济所面临的压力,正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指出的三大问题: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走弱。”他表示。
对2022年经济四点展望
李迅雷在演讲中对2022年的中国经济作出了四点展望。
“第一个展望就是2022年的总体经济增速。估计2022年的总体经济增速相比2021年会有所回落,2021年的GDP增速应该在8%以上,将圆满地完成2021年的目标。2022年的目标定多少呢?现在还不知道。但我估计2022年的实际经济增速可能会维持在5%左右,一方面是基数原因,另一方面是由于整个经济增速下行,即便是在疫情没有暴发之前的2019年,也已经呈现出经济增速下行的趋势。我们经济增长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保就业,如果就业没有问题,那么经济增速适度的下行也是可以接受的。”
“第二个方面是通胀的压力。我预计通胀压力在2022年依然存在,11月份中国的CPI达到了2.3%,环比明显有所上升,而PPI是有所回落的,所以我估计,2022年的格局是CPI往上走,PPI往下走,CPI与PPI之间的背离现象可能会有所缓解。对企业来讲,2021年主要是上游企业日子好过,2022年上游企业日子就不一定好过了。”
“第三个方面是出口。2022年如果疫情出现好转,随着其他国家经济增速的回升,供应链、产业链的修复,它们对中国出口商品的依赖度可能会有所下降。这两年我们对出口的依赖度有所提升,在2022年出口增速可能会面临下行的压力。”
“再来看看消费。2021年的消费是偏弱的,2022年中国的消费应该也难以有一个大幅的回升。因为消费是个慢变量,它会受到我们的经济结构以及居民收入的影响。从政策层面来讲,最近发改委公布了关于鼓励农村消费的几项举措,比如家具下乡等,通过采取一些补贴政策来鼓励消费、促进消费。因为中国的消费对GDP的贡献通常是偏低的,甚至低于全球平均水平,所以从长期看,我们在消费这个方面应该可以大有作为。”
2022年降息可能性增大
谈及2022年的政策导向,李迅雷表示,预计2022年政策会花大力气来稳增长。他对2022年政策的期待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我估计2022年的财政政策会更加积极。2021年我们的财政政策虽然也是积极的,但仍有提升空间。这也跟2021年中国经济的特点有关系,因为2021年中国经济受低基数影响,GDP增速肯定是处在高位的,既然GDP的增长目标没有什么压力,那么压力还是在于结构调整、改革等方面。2022年来讲的话,由于经济增长的基数效应没有了,我们在政策上面就要进一步发力,所以我判断,2022年的财政政策会更加积极。那么财政会在哪些方面发力?我觉得至少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基建投资的力度会加大,因为基建是主要靠政府来引导、支持的,所以2022年在基建方面会有更大的投入力度,当然投的主要是在新基建领域,而不是传统基建。另一个是在促进消费方面,会采取一些补贴举措来加强对社保、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投入,减轻老百姓的后顾之忧,让老百姓想消费、敢消费、能消费。”
“第二,货币政策上,2021年有两次降准,2022年我相信降息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有人会提出,2022年的通胀压力比较大,而且2022年美国大概率要加息,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有没有降息的空间?我觉得还是会有的。为什么?因为虽然中国现在CPI有所回升,但是我注意到核心CPI并没有回升,也就是说,我国出现中高通胀的基础并不成立,所以这方面无需担忧。而且我认为随着大宗商品价格在年底回落,2022年大概率大宗商品价格会继续回落,这就将给中国货币政策的更加稳中有进提供契机。”
“第三,在综合配套的政策上,我想2022年也会更加积极。因为2022年在政治上有个重大的事件,就是要召开二十大,二十大要定发展目标、发展方向。所以对政策总思路来讲,我非常强调的是两点,一是底线思维,二是稳中求进。所谓的底线思维就是我们要着力防范发生各类风险,那么这样的话,中国经济就能够保持增长的连续性。如果经济波动太大,是不利于经济长治久安的,一次负增长,其实对经济的伤害是非常大的。从综合配套的政策角度,我想主要是为了能够营造一个全面和系统性安全的氛围,使得中国经济不发生系统性风险或者局部性大风险。”
市场机遇与风险并存
在演讲中,李迅雷还对2022年资本市场的机会作出了展望。
“2022年,我们的资本市场应该还是会有不少的结构性机会。因为总体来讲,从过去几年来看,我们的指数尤其是上证综指变化并不大,波动幅度也不大,但是我们把它细分一下,发现更多机会是来自于局部的、结构性方面的。”李迅雷指出,“2022年,这样的一种分化的格局不会发生根本变化,毕竟中国经济增速是在回落的,新旧动能在转换,在这样一个分化的时代里,我们应该更加去关注的就是结构的问题,结构的机会。”
此外,他还建议投资者关注2022年市场可能发生的一些风险。李迅雷指出:“2022年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全球的风险,尤其在美国加息的背景之下,美股已经持续了12年的牛市会不会终结?全球在疫情之下,由于货币的收缩,会不会引发一些地域性风险、局部性危机?这些因素对中国会带来哪些负面影响?在这方面我们还是要关注的。对于国内的风险我想也应该关注,比如说房地产在政策上面能够坚持‘房住不炒’,能够稳增长、稳预期,但是如果出现了某些地方的不稳,那么对于相关的行业产业会带来哪些影响?”
“总而言之,我还是非常看好中国经济2022年的整体发展方向、发展趋势,以及结构性的机会。”李迅雷表示:“但是我们要抓住一个关键,就是高质量增长。我们不能够再期待或者老去纠结于GDP增速到底是5%以上还是5%以下,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分化的时代的到来,向上的机会在哪里?哪些行业向上,哪些产业向上,哪些地区向上,哪些地区的经济向上,这些都是机会。与此同时,哪些区域的人口在往下走,经济在往下走,投资在流出,资金在流出,这些是风险。”
“最后我想强调一点,我们现在正在经历的是一个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中国经济处于从以往追求高增长到现在要提倡共同富裕的时代,这个时代既给我们带来了机会,同时也有些需要防范的风险。我想,这是我们今后必须要牢牢记住的一个时代特征。”李迅雷总结道。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