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专访中指研究院物业事业部副总经理牛晓娟:物业尚处黄金期,将逐渐独立于房地产

    每日经济新闻 2021-12-26 21:37

    每经记者 陈利 每经编辑 陈梦妤

    “三道红线”不仅深刻影响着房企格局,也改变了物业行业的资本步伐。

    截至12月16日,2021年以来在港交所递表的物业企业达到23家,其中上半年递表企业为21家,占全年递表数超8成,尤以6月最为热闹,单月递表企业数达8家,而下半年仅2家物企递表。

    与之相对应的是,市场上大宗收并购接连不断,越来越多中型开发商旗下物业平台选择出售或与龙头物企合作,如此前已递表的富力物业、阳光智博等。2022年物业行业还有哪些机会?物企将如何谋求新的资本路径?带着这些问题,日前,《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了中指研究院物业事业部副总经理牛晓娟。

    物业IPO潮难延续

    近两年来物业上市潮起。

    据中指研究院统计,2019年新上市物企达到12家,2020年增长至18家,然而到了2021年,尽管IPO物企再创新高达23家,但最终成功的只有12家。

    “按照当前的市场趋势判断,较难延续近两年的IPO潮。”在牛晓娟看来,部分有特色和成长性优势的企业,尤其是部分国企仍有对接资本的机会,整个资本市场的分化也将越来越明显,真正受到市场关注和青睐的仍将是头部企业。此外,企业间还可通过资产换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来谋求发展。

    可供参考的案例来自2021年8月,阳光城以旗下物业公司阳光智博生活100%股份战略投资万物云,换取万物云4.8%股份,即万物云向阳光智博增发4.8%股份。而两个月前的6月,阳光智博已向港交所递表寻求IPO。

    “对于收购方,不需要支付大量现金,又可根据企业战略目标选择契合的标的企业开展合作;对于被收购方,如果不具备上市条件或错过最佳上市时期,最好的选择就是换成上市公司或拟上市公司的股份,换股后仍能保留所有者权益,共同分享彼此成长后的溢价,也不失为一种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举措。”牛晓娟表示。

    事实上,尽管2021年上市物企数量减少,但行业并购热度空前高涨,大宗并购案频发。尤其在下半年,物企并购热度甚至超过了上市热度,成为行业年度最热的话题。

    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10日,2021年物业管理行业已披露相关信息的并购交易达71宗,涉及33家物企,交易金额约333.3亿元。

    “房地产市场融资政策收紧,短期内无法实现资金快速周转的开发商,纷纷出售旗下物业公司,以期帮助开发集团度过寒冬,这是导致2021年并购市场热度高,大型并购案频发,优质标的多的重要原因。”牛晓娟分析指出,企业扩规模、求发展,则是此轮并购狂潮的内生驱动力。

    “在经历了这一波整合之后,预计到2021年年底,全国物业管理面积总计将达274亿平方米,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牛晓娟认为,TOP10企业的市场份额将由2020年的10.17%提升至2021年的16.1%,百强企业的市场份额则会由2020年的49.7%提升至52.1%,首次实现占比过半,行业马太效应显著。

    物企尚处黄金期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行业内部分化程度加剧。

    “优质资源正在加速向头部企业集聚,市场集中度将再度加强。上市物业企业中,市值相差最大的超800倍,规模差值最高约180倍。”

    在牛晓娟看来,物业行业尚处黄金发展阶段,长期来看依旧是具备投资机会的。具体可从碧桂园服务、万物云和龙湖智慧服务等头部物企屡屡出手,“鲸吞”行业内多家优质企业看出。

    她分析认为,一方面,企业积极并购策略集中体现,通过收购和自身业务发展良性互补的优质标的,巩固市场地位;另一方面,大宗并购案例是市场价值规律的外化表现,当市场上并购需求和供给此消彼长、加速释放时,也正说明物业行业具备高度的市场活跃性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值得投资者高度关注。

    “在行业市场出现波动的情况下,基于抗周期性特质、受经济影响较小、拥有稳定现金流和增长预期,物业行业会逐渐发展成地产之外的独立行业,具备较大的发展潜力。”牛晓娟表示,物业行业具备准公共服务属性,越来越多资源向物业企业聚集,同时企业也积极加大智能运用推广,转变服务模式,为社区增值服务发展提供契机,行业依旧存在发展空间。

    至于物业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牛晓娟指出,未来企业还需要从“速度、广度、深度和厚度”四个方向实现长期发展。

    具体来看,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整体相当于10年前的房地产行业,且物企TOP10市场份额和房企TOP10市场份额的增长轨迹也印证了这一点。对于物企而言,所谓“速度”,即要在“十四五”期间追赶上地产过去10年的发展积累,物企TOP10的份额要达到目前房地产TOP10企业份额的27.5%,到2025年,物企TOP10在管总面积需要达到近96亿平方米。

    “广度”则是以住宅为基本盘,广泛布局非住宅赛道,围绕空间、资产和人开展多元增值服务。

    “深度”是指中小型企业要立足现有领域深耕,稳扎稳打提升区域密度;在业务选择上精耕贴心贴身的增值服务,而在非住宅赛道或者其他专业领域要做精专业,做强品牌,构筑服务壁垒。

    “厚度”则是指做强团队,健全机制,释放人才潜能。物业行业正在吸引,并且未来必将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如何发挥这些人才的作用,留住这些人才,需要健全的机制。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每经专访自如首席市场官熊赟: 长租行业运营逻辑正在改变,数字化是趋势

    下一篇

    国金证券资深策略分析师艾熊峰:A股能源转型、制造升级和创新药崛起景气度最确定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