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与其他区域横向比较和专家建言点评,学习经验,进一步找准自身协同发展实践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坐标”。
每日经济新闻 赵鑫 每经编辑|刘艳美
自12月7日每日经济新闻每经智库联合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正式推出“2022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典型实践征集”活动以来,成渝及周边地区各级党政机关、政府部门、区(市)县踊跃报送,纷纷希望通过此次实践征集活动展示各自在促进成渝双城大融合大发展方面开展的积极探索和有益实践。同时,通过与其他区域横向比较和专家建言点评,学习经验,进一步找准自身协同发展实践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坐标”。
图片来源:摄图网
2020年7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与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签署《关于协同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放管服”改革合作协议》。双方将协同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放管服”改革,持续推动政务服务利企便民,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根据协议,双方将在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推动政务服务标准化、加强数据共享利用、推行线下异地办理、推进线上“一网通办”、加强跨区域协同监管等6个方面进行合作。
从去年初开始,四川、重庆两省市建立协同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放管服”改革联席会议制度,共同商议通办事项,研究解决卡点问题。在梳理出频度最高的群众异地办理事项清单后,列出“跨省通办”事项132项和川渝地方特色事项78项。
同时,川渝两地业务部门纷纷建立对口协作机制,着手推进事项办理标准统一、受理流程统一、办事指南统一,推进同一事项两省市“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在应减尽减后,列入清单的事项中,累计减少办理环节327个、减少办理时间569天、减少申请材料232份。而首批发布的95项事项中,均已实现“不见面审批”或“最多跑一次”。
目前,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四川“天府通办”和重庆“渝快办”已实现互联互通和统一身份认证,并开设“川渝通办”线上政务服务专区作为总入口。
两年来,川渝两地从省市到区县,都紧紧围绕“强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探索的营商环境共建共享机制实现了多项创新。
图片来源:成都市青羊区提供
在营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成都都市圈最优营商环境区域过程中,成都青羊区在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同城化建设中涌现出许多优秀创新实践。
标准化政策执行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青羊区通过设置“川渝通办”专窗,畅通“川渝通办”事项线上、线下办理渠道,全面落实四川省第一批和第二批“川渝通办”事项清单。同时,依托省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和成都市“天府蓉易办”平台,开辟“跨省通办”页面,方便企业网上提交跨省通办资料。探索实施“一照多址、一证多址”企业开办经营模式,消除商事主体异地迁址变更登记的隐形阻碍。同时,为全面深化税务协同服务,青羊创新推出外出经营涉税业务“套餐式”办理的新功能。
在充分落实“川渝通办”的基础上,青羊区行政审批局还开设了成德眉资通办专窗,实现“同城化无差别”事项“一窗式”受理。开展“同城化无差别受理”标准化建设,对同城化无差别受理流程、办事指南进行全面梳理,制定申办前的材料初审、业务咨询、填表指导等工作规范,确保申办的准确性,实现对办件的标准化管理,标准化运行。推行“同城化无差别受理”清单管理制度,建立同城化无差别受理工作台账,完成一件,销号一件。
据了解,自2020年以来 ,青羊已实现 “川渝通办”事项54项,“跨省通办”企业登记业务12项,“川渝通办”“成德眉资通办”及跨区域办理专窗累计办件614件、接待咨询620人次,办理企业“跨省通办”营业执照6件,按“一照多址、一证多址”模式开办企业3685家。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