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华车市场又现硬核“挑战者”。在全球汽车行业遭遇“缺芯”和疫情反复的大背景下,林肯仍实现逆势上扬,连续刷新销量新纪录,被行业广泛推崇的“林肯现象”成功延续。
今年10月,林肯中国市场业绩跑赢大盘,销量突破9000辆,刷新最高单月销量纪录,同比增长23%。1~10月,林肯全球销量突破16万辆,同比增长14%。林肯在中国市场累计销量更突破7.5万辆,同比增长62%,高于豪华车市平均增速两倍以上。
“林肯的每一步成长,都得益于我们坚持做正确的事。我不觉得林肯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或者是出了‘奇招’。在这个充满变化的时代,不骄不躁是不容易的。林肯能够一步步走来,我认为是‘守正创新’,以林肯的‘四化’革新拥抱未来。”林肯中国总裁毛京波表示。
以“中国速度”引领智能豪华新方向
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尽管受芯片短缺影响,国内豪华车市场增长仍好于车市整体,持续向好的动力强劲。根据上险数据显示,今年1~10月,国内豪华车销量超过306万辆,同比增长13.0%,高于乘用车整体增速(12.8%)。
市场前景广阔的同时,在电动化、智能化的浪潮下,豪华品牌的竞争激烈程度也在不断加剧,各大品牌的新品推出节奏和产品竞争力尤为重要。
林肯正是把握住了这一机遇,快速国产化落地进程。短短两年内,国产SUV“三剑客”冒险家、航海家、飞行家成功上市,销量稳步增长,助力林肯在中国市场开疆拓土,在产品焕新上实现“中国速度”,更以扎实的中国“智”造品质推动品牌连创佳绩。
当前,汽车产业已迎来智能化转型重大变革,据中信证券预测,得益于智能汽车产业链的成熟,以及关键零部件成本的持续下探,到2025年,中国和全球智能汽车渗透率将分别达到50%和35%,对应汽车销量分别为1716万辆和3287万辆。到2030年,中国和全球智能汽车渗透率有望分别达70%和60%,对应智能汽车销量分别为2665万辆和6581万辆。
在智能化浪潮下,自2020年以来,林肯果断推进产品智能化创新,探索豪华品牌智能化之路。在林肯看来,智能化不是炫耀科技,而是通过场景化、个性化的方式让科技以人为本。在中国,林肯携手顶尖的科技公司,从用户思维出发,以使用场景为导向,创造需求,搭建起全方位的智能化用车新生态。
今年广州国际车展上,凝聚林肯全球智慧的全新林肯Z完成全球首秀并开启预售。新车定位豪华中级轿车,将进一步丰富林肯产品矩阵,征战豪华轿车市场。在毛京波看来,全新林肯Z不仅承载着销量担当的光环,而且还在品牌年轻化、林肯最新智能科技的普及和应用方面,拥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林肯深刻洞察中国Z世代消费者需求,加大本土研发投入,在全新林肯Z上搭载了一些了傲视同级的智能配置。例如,林肯星云® 人机交互界面带来屏幕之间互联互通;第四代林肯SYNC+智行互联系统,拥有更为丰富的车载互联功能及本土化应用;Co-Pilot 360TM 2.0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可实现L2+级的智能辅助驾驶。
坚守价值营销 “林肯之道2.0”再树新标杆
除了以“中国速度”不断推出新产品,在智能化领域持续深耕,林肯在营销方式、用户体验上也坚守原则,不断向传统发起挑战,在豪华车市场自成一派。
在林肯来看,只有拥有足够远大的梦想,结合脚踏实地的努力,才能获得长期可持续性的业务增长。长期以来,林肯坚决抵制“以价换量”的短期效益,而选择坚持苦练内功,创造以需求为导向的价值链条,努力完善各项基础工作。
2019年,林肯苦练内功,在各个方面“补齐功课”,提出了“三项坚持”的战略,即坚持美式豪华的品牌定位、坚持林肯之道的客户体验、坚持价值营销的销售管理,以“三项坚持”的不变,应对市场环境的瞬息万变。
“林肯的价值营销,并非‘以价换量’带来的短期利益,而是提供最高品质的产品和体验,为客户带来更多价值,最终打造良性的可持续化发展。”毛京波表示。
今年以来,全球汽车业饱受芯片短缺掣肘,不少主机厂被迫减产停产,甚至波及到终端市场新车售价有所上涨。而林肯终端价格始终保持稳定,车源供应也很充足,成为豪华汽车市场的一股清流。
在毛京波看来,林肯不会依靠涨价去应对芯片短缺的问题,价格波动非常伤害林肯这样成长中的豪华品牌。对于林肯来说,“价格稳定”至关重要,这是对客户负责。
在客户体验数字化方面,林肯持续提速,引领“林肯之道2.0”再树行业标杆。今年,林肯坚持“视客户为家人”的理念,加快数字化转型,打通线上线下触点,将客户体验升级为“林肯之道2.0”时代的智享体验,建立全时全方位、“随时在线”的新型客户关系。
“林肯之道”进入2.0时代,加速数字化转型的同时,林肯也在加码网络现代化布局,打造建筑、体验、社交的“潮流风向标”。目前,林肯新零售2.0示范店全新林肯之道体验中心已成功落成,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沉浸式豪华体验。
在汽车产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林肯始终坚持本心,在创新变革中找稳自己的节奏和步调,潜心攻克每一个难关,在产品智能化、体验数字化、制造精益化和网络现代化方面不断进取,拥抱未来。
文/张小同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