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Lazada最新数据,东南亚双十一开售之后的两个小时内,在Lazada上销量排名前五的手机品牌分别是小米、三星、realme、vivo和OPPO。除了三星之外,都是中国品牌。
每经记者 郭荣村 每经实习记者 安宇飞 每经编辑 宋思艰
双十一,已经不再局限于中国,越来越成为全球电商的节日。东南亚前三大电商平台Lazada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双十一开售首小时,新加坡销售额较平日增长10倍,越南首小时销售额同比翻倍。
双十一的盛况,也反映了东南亚电商行业的迅速发展。根据谷歌、淡马锡、贝恩联合发布的报告《e-Conomy SEA 2020》,从2015年到2019年,东南亚电商GMV(成交金额)已经从约50亿美元增长至超380亿美元,2020年在疫情的影响之下,电商GMV暴涨63%至约620亿美元。
而在东南亚的“电商崛起”浪潮中,中国品牌和中国商家也成为了重要的推动力。Lazada跨境业务总经理罗丹表示,对于中国的商家来讲,中国是全球最强、最全的供应链的输出国之一,完全有能力到东南亚去更好地满足当地的消费者。
长城证券一份研报指出,目前全球电商规模最大国家为中国,渗透率达27%,随着市场逐步成熟,通过利用当前海外社交电商趋势带动宣传,中国品牌及商品具备抢占市场的先发优势,在各海外市场成长性相对明确。
据Lazada最新数据,东南亚双十一开售之后的两个小时内,在Lazada上销量排名前五的手机品牌分别是小米、三星、realme、vivo和OPPO。除了三星之外,都是中国品牌。
这一战绩只是中国品牌“进击”东南亚的缩影。长城证券在一份研报中援引罗兰贝格观点称,东南亚多国电商市场目前处于起步初期高速成长的阶段,其中马来西亚在中国资本推动下电商物流、支付体系发展较快,泰国、越南、印尼网购习惯已处于培育阶段,我国出口跨境电商可利用我国货物性价比优势获得较强成长性。
如今,伴随着网络普及率的提升,东南亚电商正迅速发展。谷歌、淡马锡、贝恩联合发布的报告《e-Conomy SEA 2020》显示,东南亚网民数量从2015年的2.6亿人暴涨至2020年的4亿人,网络渗透率已达到70%。2015年到2020年,东南亚电商GMV从50亿美元增长到约620亿美元,五年时间涨幅超10倍。
而中国卖家,已经成了东南亚电商的重要组成部分。长城证券研报指出,东南亚电商市场中,中国互联网巨头投资普遍,背靠中国企业资本的投入,中国卖家将获得更广阔的销售渠道。
据长城证券数据,截至2021年上半年,东南亚前三大电商平台Shopee、Tokopedia、Lazada中,Shopee由腾讯间接持股22.9%,Tokopedia由阿里巴巴间接持股11.3%,腾讯间接持股3.01%,Lazada由阿里巴巴直接持股近100%。
Lazada集团首席技术官王皓表示,很多(东南亚)本地卖家卖不了的一些特定的品类,中国商家利用中国供应链和生产制造能力的优势,能够提供这些东西。平台则可以给商家提供更多数据化的指引,告诉商家在新加坡、印尼等地什么东西是今天的热卖,再通过物流和基础设施能力帮商家快速满足消费者需求。
此前阿里巴巴全球速卖通商家渠道团队总经理王德民曾表示,跨境电商已从“流量为王”时代转入“供给为王”时代。
尽管中国商家在东南亚电商热潮中占据了供应链和制造能力的优势,但如何把产品交到东南亚消费者的手中仍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头豹研究院一篇报告显示,中国跨境电商物流费用占行业收入的20%-30%,主要模式包括直邮和海外仓。
对东南亚的电商平台来说,物流能力正是其核心竞争壁垒之一。头豹研究院上述报告提到,菜鸟网络是中国跨境电商物流行业的代表性企业,截至2020年底,菜鸟网络拥有超过230个跨境仓库,包括保税仓和海外仓共计超100万平米。
菜鸟Lazada跨境物流总经理刘朔湖表示,如今菜鸟已经搭建起从中国到东南亚的直发网络,只要消费者下单,菜鸟就可以实现从揽收、分拨、清关、运输再到目的地交给消费者的流程。
刘朔湖还提到,以前这个流程需要7-14天时间,但目前已经缩短到7天左右。
除了直邮之外,海外仓也是一大主要模式。此前康佳智能电器跨境出口团队总监朱英华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曾表示,海外仓模式能有效的降低运输费用率。
“我们在2019年以前通过国内跨境小包发货的产品的成本是54%左右,在2019年11月份我们第一批海外仓到俄罗斯,2019年底到达西班牙,我们的运输费用率从54%降到了26.9%。”朱英华说。
王德民认为,在“供给为王”时代中,海外买家对于运输的要求已经越来越高。
需求的加大也将带动跨境电商物流行业进一步发展。头豹研究院相关报告表示,假设在2021-2025年,中国跨境电商市场规模增速均保持在12%,则预计到2025年,跨境电商市场规模将达到22万亿元,跨境电商物流市场规模将达到4.41万亿元。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500541200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