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第13个双11了 还没看清这些套路?中消协点名:小心买到“全年最贵”

    每日经济新闻 2021-11-04 18:54

    ◎中消协强调,双11“低价”不可迷信,得实惠要多对比,杜绝冲动消费。对于商家的违规行为,电商平台也需要承担起相应责任。

    每经记者 陈婷    每经编辑 刘雪梅    

    “巨惠特卖”“全年最低”“限时抢购”“爆款秒杀”,随着第13个双11正式拉开帷幕,各类广告营销手段层出不穷,网购侵权行为也开始集中出现。消费者亟需做好自我防范,在购物中保持理性,杜绝冲动消费。

    11月4日,中国消费者协会(以下简称“中消协”)结合近几年双11消费维权舆情及消费者的投诉情况,梳理出了六点事项。

    在六点事项中,中消协强调,双11“低价”不可迷信,得实惠要多对比。消协组织多年的价格监测和消费者投诉显示,一些商家双11促销价格未必真实惠,有的商家使用的是“先涨后降”的套路,有的商家设置各种花式“买赠”,实际到手价格与平时并无差别,甚至还可能会是全年最贵。

    第13个双11已拉开帷幕 图片来源:IC photo

    面对套路复杂的促销规则,中消协提醒消费者要留心商家的促销规则,了解各种优惠措施是否有“门槛”限制、适用的产品品类和范围、能否叠加使用以及售后服务措施等。对于未作明确约定或者标识不清以及明显存在不公平格式条款的,建议慎重选择,以免事后产生纠纷。

    对于商家的违规行为,电商平台需要承担起相应责任。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盘和林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针对虚假低价,平台要做到两点,一点是透明,降低消费者比价成本,比如通过全年价格统计的方式,通过表格曲线来让价格走向更加透明,另一点是管理供应商定价,比如通过保价策略,将虚高多收的货款退还给消费者。

    盘和林建议,针对促销套路规则复杂,平台要帮助消费者理清定价,在支付界面总结各类优惠,自动应用到订单上,或者在消费者下单之前提示还可以使用的优惠规则,帮助消费者理清促销思路。

    “双十一”期间,消费者也需要在思想和行为上注意自我防范,避免“踩坑”。

    中消协建议消费者在“剁手”前先清理家里的“存货”,按需补货,杜绝冲动消费。中消协还提到,近年来,双11促销期间营销类垃圾短信呈现集中爆发的态势,使消费者烦不胜烦,备受其扰。依照《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相关规定,未经消费者允许推送商业信息和广告宣传行为涉嫌违法。

    中消协还提醒消费者面对经营者非法推送促销信息,可保存证据并拨打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热线电话进行投诉、举报,共同遏制非法推送商业信息行为,维护个人信息安全。

    针对直播带货良莠不齐的现象,中消协建议消费者面对主播的极力推销,保持冷静,克制冲动,要尽量选择信誉高、口碑好的直播带货商家进行交易。

    中消协提醒,消费者在购物时要提前了解商家发货及退换货政策,保存好聊天记录、订单信息、支付信息、促销优惠截图等相关购物凭证,并向商家索要发票或者收据。同时,消费者还应仔细阅读退换货政策,了解所购产品是否享受七日无理由退货以及退货运费由谁承担等问题,收到货后尽量当场验货,确认无误后再签收。

    发生消费纠纷时,要及时联系商家或者电商平台协商处理,协商不成的,可以向经营者所在地的消协组织或者市场监管部门进行投诉。

    在消费者权益保护上,平台也可以发挥自身的作用。

    盘和林表示,针对促销短信,授权是前提,平台在进行促销之前要获得用户授权,同时,平台还要关注到,其实信息采集之后平台还有管理信息的责任,信息不能随意提供给商户使用。针对直播带货良莠不齐。要明确直播平台推介商品承担一定的责任,带货平台夸大,诱导,要对其进行处罚。

    盘和林认为,针对商家售后纠纷,平台应以收取商家保证金的方式,对无法解决的售后纠纷,主动介入,也要通过售后评价机制,对商家进行优胜劣汰。

    六点事项的最后,中消协敦促各类电商经营者要多一些诚意,少一些套路,制定简单的促销规则和优惠措施,并提供质量合格的产品和优质的售后服务,让消费者真正享受到实惠。

    附:中消协六点事项原文

    一、“双十一”“低价”不可迷信,得实惠要多对比

    “双十一”是商家历时多年打造的“促销节”,线上线下市场笼罩在“巨惠特卖”“全年最低”“限时抢购”“爆款秒杀”的宣传迷雾当中,给消费者形成“买到就是赚到”的心理预期。但实际上,消协组织多年的价格监测和消费者投诉显示,一些商家“双十一”促销价格未必真实惠,有的商家使用的是“先涨后降”的套路,有的商家设置各种花式“买赠”,实际到手价格与平时并无差别,甚至还可能会是全年最贵。对此,中消协提醒消费者不可迷信“双十一”的所谓“价格优势”,购买前最好能提前了解价格走势,做到心中有数,除非是长期跟踪考察的商品,否则千万不要单纯相信低价宣传而盲目跟风下单。

    二、促销规则套路复杂,下单前需看清楚

    当前,很多商家纷纷推出各种促销手段吸引消费者下单,包括预售、红包、满减、优惠券等,一些促销规则设计复杂,需要消费者“精打细算”才能理得清。有消费者称,“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红包一毛五”。对此,中消协提醒消费者要留心商家的促销规则,了解各种优惠措施是否有“门槛”限制、适用的产品品类和范围、能否叠加使用以及售后服务措施等。对于未作明确约定或者标识不清以及明显存在不公平格式条款的,建议慎重选择,以免事后产生纠纷。消费者购买预售产品的,还要明确预付款和尾款的支付时间及金额、商家的发货时间、双方的违约责任等重要事项。

    三、限期商品谨慎囤货,“剁手”前要巧规划

    面对“双十一”全年最强的打折促销宣传,很多消费者喜欢下单囤积一些日常生活用品。中消协提醒喜欢囤货的消费者要保持理智,按需规划囤货数量,避免一次囤货过多造成浪费。建议消费者在“剁手”前先清理家里的“存货”,按需补货。对于化妆品、保健食品、粮油调料、休闲食品等限期使用的商品,更要杜绝冲动消费,尽量少囤货或者不囤货,防止很多囤货还未拆封就已经过期,既是给自身财产造成损失,也是对有限社会资源的浪费。

    四、面对促销短信骚扰,留证据且可举报

    近年来,“双十一”促销期间营销类垃圾短信呈现集中爆发的态势,使消费者烦不胜烦,备受其扰。依照《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相关规定,未经消费者允许推送商业信息和广告宣传行为涉嫌违法。中消协提醒消费者面对经营者非法推送促销信息,可保存证据并拨打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热线电话进行投诉、举报,共同遏制非法推送商业信息行为,维护个人信息安全。

    五、直播带货良莠不齐,围观时保持冷静

    当前,直播带货火热,但一桩桩带货主播“翻车”事件也引发了不少消费者的吐槽,如主播夸大功效和用极限词语诱导消费、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不按规定公示证照信息、引诱消费者进行私下交易以及售后服务无保障等。对此,中消协建议消费者面对主播的极力推销,保持冷静,克制冲动,要尽量选择信誉高、口碑好的直播带货商家进行交易。为保障财产安全及交易记录可循,不要脱离平台进行私下交易,不直接转账、汇款至私人账户以及通过发送付款链接页面或者扫描二维码等方式进行付款。

    六、关注商家售后服务,有纠纷及时维权

    消费者在购物时要提前了解商家发货及退换货政策,保存好聊天记录、订单信息、支付信息、促销优惠截图等相关购物凭证,并向商家索要发票或者收据。由于“双十一”期间,交易量的增加可能导致商家不能快速发货,快递派送也会相较平时要慢,所以消费者要提前和商家明确发货时间,购买急需品、生鲜食品等要注意避开物流高峰期。同时,消费者还应仔细阅读退换货政策,了解所购产品是否享受七日无理由退货以及退货运费由谁承担等问题,收到货后尽量当场验货,确认无误后再签收。发生消费纠纷时,要及时联系商家或者电商平台协商处理,协商不成的,可以向经营者所在地的消协组织或者市场监管部门进行投诉。

    此外,中消协也敦促各类电商经营者要多一些诚意,少一些套路,制定简单的促销规则和优惠措施,并提供质量合格的产品和优质的售后服务,让消费者真正享受到实惠。

    封面图片来源:IC photo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3版权合作电话:021-60900099。

    上一篇

    交易异动!亚盛集团:近3个交易日上涨21.0%,无未披露的重大信息

    下一篇

    中共中央批准:吴忠琼任江西省委副书记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