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证券公司是资本市场最重要的中介机构,打造一个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需要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的证券人才队伍。“十四五”期间是证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节点,结合论坛主题,我就建设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证券人才队伍,分享几点思考,与大家交流。
证券行业是提供智力服务、专业服务的金融中介,专业化程度要求高。截至目前,行业登记从业人员数量超过36万人,行业人才的平均年龄为35.4岁,青年人才占比超过60%;具有律师资质的人才占比在4%,具有注册会计师(CPA)资质的人才占比超过了6%,具有特许金融分析师(CFA)资质、金融风险管理师(FRM)资质的人才占比均在1%左右;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占比超过了90%;具有两年以上境外工作经历的人才占比稳步提升至2.4%,具有境外留学背景的人才占比超过20%。其中,保荐代表人7299名,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占比80%;证券分析师3582名,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占比90%;证券经纪人58667名,证券投资顾问69620名。行业人才队伍呈现出年轻化、专业化、高学历、国际化等特征,人才队伍的素质、结构及稳定性不断优化和提升。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呈现3个方面特征:
一是人才引进机制逐步市场化。市场化选拔任用是打造高质量人才队伍,激发人才创新动力和活力的有效途径。行业机构积极探索人才的市场化引进方式,创新完善“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的体制机制,坚持德才兼备选人用人导向,充分挖掘人才潜力,注重创造成就人才的环境和机制,释放人才红利,促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行业建立了执业声誉自律管理机制,发挥公众监督作用,营造风清气正的执业环境,切实保障人才队伍质量。
二是人才培养机制逐步体系化。行业机构以战略和业务发展为导向,分层分类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开展全成长链、全生命周期的人才培养。构建多元化人才培训体系,搭建系统化人才培养项目,设计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拓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通过建立内部人才储备库,开展跨组织、跨条线、跨专业人才交流,合理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促进人才在内部的良性流动。
三是人才管理机制逐步精细化。随着资本市场持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市场结构、投融资生态、投资者行为方式等正在产生一系列变化:一级市场逐步形成多层次投融资体系,注册制下价格形成机制更加市场化;二级市场估值回归基本面,投资者结构和行为机构化趋势明显,零售客户开始从交易属性向资产配置属性转变。为适应这些变化,行业人才管理不断向精细化方向发展,首先是在各细分专业领域中按照业务的本质要求夯实人才基础,使人才管理与做深、做细、做大、做强业务的目标相匹配;其次是持续在特色领域深挖和培养人才,夯实特色发展根基,做精做细,并借助数字化力量赋能人才团队,双管齐下打造标准化的前线团队管理和人才赋能机制,实现高质量运营;最后是探索建设为客户提供系统化、个性化、差异化服务的团队,这些团队由懂产品、懂业务、懂客户、懂服务、懂科技的专业人才组成。
证券公司是促进资本、科技与实体经济高水平循环的核心中介,在服务国家战略实施上发挥积极的传导作用。在证券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节点,建设适应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队伍是关键步骤。今年5月,易会满主席在中国证券业协会第七次会员大会上,提出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坚定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必须聚焦实体经济提升服务能力、必须坚持走专业化发展之路、必须持续强化风控和合规意识、必须切实提升公司治理的有效性、必须守正笃实推进证券业文化建设。这“六个必须”,既是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指引,也是建设适应高质量发展人才队伍的基本遵循。按照“六个必须”的要求和标准,证券行业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在以下方面进一步加强:
一是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亟待加强。服务实体经济是证券业发展的宗旨和天职,也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最重要的特征。在现有的证券人才队伍中,知识结构偏重会计、法律、金融专业,了解、熟悉实体经济的经验和知识积累不够,支持、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技术和能力尚有欠缺。围绕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借鉴ESG国际最佳实践,对标对表新的发展理念,赋予ESG中国内涵和中国特色,推动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的ESG在中国的实践,需要加强从实际出发把握中国特色资本市场发展规律的本领;围绕怎样为实体经济管理风险、增加有效投资,怎样为新兴产业合理定价、促进资本形成,怎样为绿色发展提供中长期资金供给,怎样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清洁能源革命等方面,应当加大从业人员相关知识的补充和能力的培养。
二是打造“忠专实”的人才队伍亟需加强国情教育。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是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核心内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我国最大的国情和实际,证券人才队伍在不断提升服务科技自立自强本领的同时,需要克服金融“嫌贫爱富”的局限性,增强服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能力,增强为中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本领;需要克制资本与生俱来的贪婪自私、急功近利的负面属性,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合规、诚信、专业、稳健的行业文化建设,厚植培养“忠专实”人才的文化底蕴;需要遏制“脱实向虚”搞创新的冲动,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坚持守正创新,增强风险意识和合规管理能力,提升全面风险管理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三是服务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本领亟待加强。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需要进一步发挥好资本市场枢纽功能。以注册制为“龙头”的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市场理念重塑、责任体系重建、定价基础重构、信息披露重制的深刻变革,行业的发展环境将发生重大变化,行业人才的专业素质也将面临结构性再造,当前行业人才队伍在组织、能力和责任上亟待补齐“短板”。在业务领域,随着跨境业务、机构业务的快速发展,具有国际化视野、熟悉境内外规则、精通跨境业务模式将成为从业人员的必备素质;在能力结构上,随着各类创新业务不断发展、金融科技与业务发展深度融合、合规风控要求持续提升,对行业人才的综合素质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具有科技思维、科技视野和科技能力将成为从业人员的必修课。
《证券法》要求,从事证券业务的人员应当品行良好,具备从事证券业务所需的专业能力。证券从业人员提供的金融服务涉及广大投资者的切身利益,关系经济发展、金融安全,具有较强的公共属性,必然有较高的道德水准和社会责任要求。随着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行业的经营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变化,只有突出专业能力、专业特色、专业优势,注重培养具备专业主义精神的人才队伍,加强执业声誉资本建设,才能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培养适应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队伍,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建立适应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快各类专业化人才布局进程,加强专业化的中高端、核心人才队伍配置。培养、挖掘能够整合多类金融服务资源、推动客户需求落地的核心型人才。把国际化人才的储备与培养纳入发展战略,建立适应国际化高端人才成长发展的制度,实现国际化高端人才培养工作的常态化。加强业务和流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动数字化转型,把握技术发展趋势,结合技术需求吸纳目标信息技术人才,提升科技对业务的支撑能力。进一步完善人才流动机制,增加信息技术人才在行业内的横向发展机会,形成利于金融科技人才引进与发展的环境。
二是健全证券人才执业声誉激励与约束机制。进一步完善从业人员自律管理体系,根据执业诚信、执业经历、专业测试、执业道德等情况,建立从业人员分类分层管理名单,引导从业人员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诚实守信、勤勉尽责的内生动力和自我约束力,不断提高道德水平和专业能力;建设从业人员执业信息库,实现从业人员执业信息多维度的集中、查询、统计、分析,实现从业人员执业声誉市场化的积累、监测、评价、评估,推动形成对从业人员的诚信约束、道德约束、声誉约束、市场约束;将证券经营机构及其从业人员违反廉洁自律规定、职业道德、业务规范、行规公序等相关行为形成的声誉风险纳入自律管理范畴,持续完善证券从业人员的声誉资本积累与评价机制,加强声誉资本建设和声誉风险管理,健全证券人才执业声誉激励与约束机制。
三是加强文化建设凝聚证券人才队伍建设的正能量。首先是以制度建设“强基”,将合规、诚信、专业、稳健的行业文化作为基本要求嵌入业务流程、内部控制、合规管理之中,成为人才执业管理的基石,以制度承载道德理念、固化良好品行、强化价值引领;健全诚信体系、声誉管理体系、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督促人才珍惜执业声誉、厚积声誉资本。其次是以生态培养“固本”,通过推广文化建设十要素,从行为、组织、观念层面增进文化认同,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让文化建设为人才发展提供价值引领和精神支撑,培育人才的工匠精神、专业精神、投资者服务意识及良好职业操守,增强人才敬畏市场、敬畏法治、敬畏专业、敬畏风险的意识。最后是以文化形成“致远”,持续开展文化建设实践评估、示范工作,促使人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义利观、发展观,使精神追求、价值引领、文化认同成为内心觉醒和行动自觉的源头活水,成为证券人才队伍的鲜明标识和共同气质,锻造证券人才坚守初心使命服务人民,心怀“国之大者”为国解难、为国分忧、为国尽责的共性品格。
(本文为中国证券业协会党委书记、会长安青松在2021金融街论坛年会上的发言)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50062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