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繁臻指出,目前成都航空航天产业呈现出专业化、产业化、创新化的特征,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但人才缺口的问题不容忽视,“航空航天产业对芯片领域的人才尤为渴求。”
每经记者 谢陶 实习生 齐艳 每经编辑 刘艳美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摄
9月26日,“引智引才 乐享成都”——2021成都新经济“双千”发布会产业功能区引智引才专访活动在成都市金牛区都市工业港拉开帷幕,聚焦提升高能级人才聚集水平、打造高水平人才发展平台、培育人才创新创业生态。
活动现场,成都市产业功能区招才引智新场景新产品清单及高层次人才“蓉漂榜”重磅发布,面向全球发出人才征集令和高端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邀请函,释放300+人才发展机遇。
会上,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成都分院常务副院长孔繁臻围绕“发挥创新资源优势,推动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进行了主旨演讲。
孔繁臻指出,目前成都航空航天产业呈现出专业化、产业化、创新化的特征,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但人才缺口的问题不容忽视,“航空航天产业对芯片领域的人才尤为渴求。”
他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针对紧缺型人才的供给侧改革仍需加强。在坚持本地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的同时还可以采取“走出去”战略“引智引才”。
孔繁臻谈到:“现在的一些人才政策及标准都十分看重人才的地域属性。未来,人才的异地管理系统有待进一步升级。”在他看来,不管人才在哪,只要能为本地项目、区域发展、成都的经济做出建设,都应该被纳入到人才优惠政策中去。当然,这方面存在着边界难以界定的问题,但可以尝试逐步改变。或许这样我们可以拥有更加开放的资源。
在谈到如何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的时候,孔繁臻表示:“融合的关键在于分配机制。”
在他看来,创新链的本质是成果,产业链的本质是将成果变为产品,产品形成之后,原来的研发团队如何享受红利?这里面存在诸多问题,譬如部分企业在研发完产品之后,随之将成果也带走了。
“许多企业都在探索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比如海尔就在搞阿米巴经营模式。在我们二院,只要人才有创新想法,我们就可以为他提供资金支持,然后推荐进入项目池、种子池,开始启动孵化。或者他也可以成立公司,我们提供相关支持。只有通过灵活多样的模式,让人才感觉到其知识产权、成果、收益牢牢地结合在了一起,才能更加长久地激发人才的创新力,赋能产业发展。”孔繁臻告诉记者。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