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后疫情”时代 圣湘生物如何保持业绩长虹?

    每日经济新闻 2021-09-12 21:18

    近日,圣湘生物发布2021年半年度报告,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0.28亿元;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21亿元。但无论是圣湘生物还是体外诊断个股,上半年股价大都有所回调,圣湘生物未来的支撑点有哪些?

    对于圣湘生物来说,疫情发生后公司关于新冠检测的解决方案成为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导方案,这是机;但与此同时,随着疫情逐渐得到有效防控,全球新冠相关产品市场供应充足,如果不能继续保持业绩高增长,则可能无法支撑现有估值,这是危。

    圣湘生物也深刻意识到,疫情为公司打通“任督六脉”,公司国际化布局全面提速、品牌知名度大增,同时依托多年积累的科研优势,公司构建了较为齐全的分子诊断产品阵营,且新品不断放量,公司有望持续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上半年新冠业务稳健推进

    作为2020年的“业绩增长王”,圣湘生物在疫情中表现出色。圣湘生物表示,2020年初,受全球疫情的影响,公司关于新冠检测的解决方案成为众多国家和地区的主导方案,使得公司销售额大幅增长。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数据显示,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需求影响,全国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数量从2020年3月的2081家,增长至2021年3月的10260家,仅新增PCR检测实验室就达到8179家,是2020年3月可以开展核酸检测医疗卫生机构的5倍,已全面广泛覆盖县级医疗卫生机构。

    对于疫情给公司带来的变化,圣湘生物董事长戴立忠感触很深。他说,此前圣湘生物的检测项目在医院应用,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很多医院也没有这种检测意识,所以推广起来较慢。现在,从政策到基础能力等各个方面都有了一个很大的飞跃,至少没人不知道核酸检测了。分子诊断发展迎来很大的井喷是疫情带来的最大改变。

    需求井喷直接推动圣湘生物业绩增长,但市场普遍存在一种观点,圣湘生物取得的抗疫相关收入为一次性收入,随着国际疫情防控及疫苗研发取得进展,该部分收入难以为继,公司也将随之恢复到疫情前的状态。

    而在今年上半年,圣湘生物新冠业务稳健推进。公司新冠核酸检测试剂发货量近9000万人份,较上年同期增长142.64%。取得这样的成绩,与圣湘生物与时俱进、及时根据市场变化改变策略有很大关系。

    据了解,由于国内同类厂家新冠相关产品市场供给充足,价格普遍下调,再加上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新冠诊断试剂整体市场需求量和规模都有所下降。针对上述情况,圣湘生物主动调整新冠相关产品结构与供应策略,增加“圣斗士”移动方舱核酸检测实验室、移动P2+核酸检测车、硬气膜核酸检测实验室等相应解决方案,以满足市场特别是海外市场的需求,为公司下一步业绩增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针对新冠病毒变异株,圣湘生物快速开发出了多种新冠突变株检测试剂,并积极推动新冠抗原检测产品研发及准入工作,获得了德国、希腊、奥地利、捷克、意大利等国家的认证。公司进一步加大对新冠呼吸道多种病原体核酸检测试剂的研发力度,研发出了一系列用于鉴别新冠病毒和呼吸道其他致病原的多重检测试剂,形成了集新冠突变株检测、新冠多重检测、新冠抗原检测等于一体的全方位疫情防控产品线,为国际疫情的防控提供多样化的鉴定和检测方案。

    另外,报告期内,圣湘生物在全国各地建设了数十个城市核酸检测基地、万人实验室,既能快速响应抗疫新冠核酸检测需要,也为后续开展非新冠检测项目和其他核酸检测试剂上量提供了良好基础。

    加速培育“第二、第三增长曲线”

    在疫情发生后,新冠诊断试剂和仪器成为圣湘生物最大的业务板块,但当这部分产品下沉到更多医疗机构和客户群体时,核酸检测及精准诊疗日渐“深入人心”,圣湘生物的品牌也在抵达这些此前可能未曾到达的国家和地区,国际化步伐大幅提速,这正是未来圣湘生物业绩发力的方向。

    浙商证券发布研报指出,长期看随着国际抗疫取得成效及市场竞争加剧,当前高额的相关收入及利润势必回落,但非持续性的疫情会对行业及公司产生持续性的深远影响。

    第一,疫情促使国内PCR检测能力普及,带来行业发展加速;圣湘生物凭借核心技术,产品具有“测得准”、“测得快”等优势,有望在享受行业加速红利的同时市占率提升;

    第二,疫情防控期间获取的高额利润给予仍处于成长期的圣湘生物加大研发、销售、产能建设乃至资本运作等选择,为公司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

    第三,疫情防控期间国内多家企业的新冠检测产品走上国际舞台,圣湘生物凭借反应速度及产品质量月度出口量持续领先,树立了良好的口碑,赢得广大国际客户的认可和信赖,有望在未来非新冠产品出口中占得先机。

    截至2020年末,圣湘生物产品服务区域已由2019年的40多个国家,快速发展到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境外营业收入占比达53.49%。今年上半年,圣湘生物国际市场继续保持增长态势,营收高达9.85亿元。

    戴立忠也看到了中国体外诊断市场的巨大缺口。从全球看,分子诊断作为体外诊断的重要细分领域,增速水平一直是体外诊断行业极高的。

    目前,圣湘生物也在加速培育新冠以外的检测试剂业务。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圣湘生物常规业务如肝炎、妇幼、血筛、呼吸道等产线稳步增长,实现销售收入较上年增长134%;各类仪器发货3536台,同比增长108.49%,为后续试剂销售及上量提供有力支撑。

    圣湘生物董事长戴立忠也多次谈到,要加速培育“第二、第三增长曲线”。他表示,公司领先的技术平台具有较强的通用性,不仅可开发突发疫情相关产品,也可以在传染病防控、肿瘤早筛、血液筛查、个性化用药、慢病管理等众多领域应用,新冠检测产品仅仅只是在已有技术平台上的一个应用。“后疫情”时代,公司将结合分子诊断产业的发展趋势,有计划地推出新产品,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为公司在市场竞争中打造新的利润增长点。比如今年上半年,圣湘生物推出战略新品——呼吸道六联检核酸检测试剂,该产品能一次检测临床最常见的六种呼吸道病原体,除了能够缩短检测报告时间外,可有效解决临床普遍存在的混合感染问题,减少抗生素使用,降低医疗费用,截至目前,已签约近500家代理商,发展终端客户近1500家。公司直言,该产品所涉及的呼吸道检测市场为新冠肺炎核酸检测之后的下一个“风口”,预计潜在市场容量将突破千亿元。

    目标是做平台型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分子诊断公司的业绩是否具有持续性,是外界对体外诊断板块投资价值打问号的主要原因。过去两年圣湘生物和整个体外诊断行业经历的是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期,但如何抓住疫情衍生出的机遇,是行业普遍面临的问题。

    戴立忠分析称,要做到行业规模以上的公司必须有以下几点:一是真正有自己的创新能力,能够实现从0到1的转化的公司;二是必须有国际化战略,国内市场只要到一定体量,同质化的现象就会比较严重,就可能面临激烈竞争;三是要做平台型的公司,而不是产品型的公司。

    圣湘生物迈向平台型公司的举措分为三步走。

    第一就是外延并购,进一步完善公司产业链布局,打造全方位体外诊断技术平台,培育更多新的增长极。

    第二是加速国际化,即便是没有新冠疫情,国际化也是圣湘生物全球版图的重要布局。目前国内外设立了近30家分子公司或分支机构,增加900余家新终端客户,其中各地区头部的终端占三成以上。接下来,圣湘生物将在前期的“7+2”的国际区域布局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重点国家、重点市场。今年上半年,公司筹建了位于印尼的海外子公司,以此为基点进一步深度发掘印尼本土市场及周边辐射国家的业务。同时,已启动菲律宾工厂及法国子公司的筹建,通过深度本土化运营,将进一步扩大公司的业务范围和全球影响力。

    第三,则是在产品线上做好充足准备,这既包括疫情常态化后对于呼吸系统病毒的鉴别检测,也包含其他传染病防控、肿瘤早筛、血液筛查、个性化用药、慢病管理等众多领域应用。目前,圣湘生物已开发各类产品400余种,拥有在研项目达60余项,且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半年报显示,圣湘生物有如下动作——上海产业园开工建设,打造集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为一体的新基地和国际化重要枢纽;收购湖南海兴100%股权,取得地块及建筑物所有权,用于扩充生产经营场地;在北京购置5000余平方米场地,拟以北京子公司为基点,辐射覆盖更广范围;收购真迈生物14.77%股权,布局基因测序上游;参股大圣宠医,获得其15%的股权,拟步入动物检测领域。就在9月3日,圣湘生物与北京市通州区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计划在北京市布局基因技术研发中心、精准医学检验中心、京津冀营销服务与运营中心、全球国际贸易服务与运营中心,并将北京子公司落户通州,建设第三方精准医学检验中心、北大-圣湘生物分子医学联合实验室。

    人才建设也是圣湘生物走向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目前,圣湘生物聚集了10余名国家一流、省内优秀的领军人才、近100名高层次归国留学人员。同时,进一步增强国际产品开发及注册投入力度,为海外市场拓展打好基础,报告期内,新获国内外产品注册、准入40项。

    今年以来,圣湘生物还着力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世界眼光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引进了10余名曾在罗氏、葛兰素史克、梅里埃、华为等全球跨国巨头企业担任高管的行业领军人才,他们拥有十年以上营销、管理等经验,且不乏营销业绩倍增或卓越管理升级的成功案例,为打造平台型公司、拓展国际化“版图”,提供加速“引擎”。

    “为全世界人民提供用得起、用得好的基因技术、产品和服务”。这是圣湘生物的企业使命,站在更高的起点,圣湘生物将通过多元化布局,努力打造高创新能力、高产业转化效率的分子诊断科技平台型企业。 文/双吉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一声巨响!爆炸解体,上亿资金灰飞烟灭!4天两炸,巨头公司还争相“上天”争夺这一市场,“钱景”到底多大?

    下一篇

    每经专访中兵顺景董事总经理苏航:业务先行资本助力 以产业格局观构建军工投资体系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