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以“金融科技:新风口下的银行转型之路”为主题的第十三期“蜀融汇”论坛在成都举办。
◎四川省金融科技学会会长兼首席经济学家、西南财经大学教授张晓玫在论坛上指出,面对各家银行在金融科技投入上的差异,资金实力偏弱的中小银行可扎根本土产业场景,以精准化和差异化在转型竞争中突出重围。
每经记者 张祎 每经编辑 廖丹
随着数字银行、智慧银行、敏捷银行、开放银行等“银行”概念不断涌现,传统银行该如何寻找业务与科技的契合点?
为推动银行业及相关金融科技企业探索协同发展的转型路径,9月9日,以“金融科技:新风口下的银行转型之路”为主题的第十三期“蜀融汇”论坛在成都举办。
本期论坛由四川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四川天府新区管委会指导,四川省金融科技学会主办,税友软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承办,吸引了逾百名来自监管部门、银行业及金融科技企业代表参加。与会嘉宾们围绕银行数字化转型痛点和难点、数字财税对银行业转型的积极作用、金融领域大数据画像应用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不论是决心还是实力,银行在科技资金投入上都不容忽视。”四川省金融科技学会会长兼首席经济学家、西南财经大学教授张晓玫在此次论坛上指出,互联网金融时代,银行谈及金融科技企业,更多联想到的是“竞争”,在短短几年之后,却迅速转变为了“合作”,而在当前,银行甚至在悄然朝着“掌控”金融科技市场主动权上转变。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祎 摄
“中小银行因面临竞争更大,比大型银行更早开始重视金融科技转型,如何避免未来落入‘起个大早,赶个晚集’的结局?”这是张晓玫在论坛上提出的第一个思考。
之所以有这样的担心,源于她看到了近年来不同银行在金融科技资金投入、人才培养、组织架构调整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从资金投入看,2020年,中农工建交邮六大行科技投入达到956.86亿元。若进一步看,工商银行投入规模最高,达238.19亿元,而兴业银行、平安银行分别为48.62亿元、46.82亿元,均不足工商银行的五分之一。
张晓玫指出,从数据来看,六大行科技投入占银行业半壁江山,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在金融科技投入中存在明显分化。此外,还有大量中小银行数据未知,但可以猜想,金额应该很难企及六大行。
另外,据四川省金融科技学会此前统计,在36家上市银行中,有34家银行均单独设立了金融科技部门,14家银行成立了金融科技子公司。最值得关注的是,各家银行都在大力推进对外合作“产学研”体系构建。
而在人才培养方面,张晓玫展示,截至2020年末,拥有科技人才过万的银行仅有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两家。其中,工商银行的金融科技人才数量占绝对优势,达到3.54万,占全行人员的8.1%;建设银行的科技人才有1.31万人,占全行人员的3.51%。
“总体来看,银行科技人才占比大部分在3%~10%,而互联网巨头几乎都有超过50%的研发人员。”张晓玫认为,对比来看,银行的金融科技人才仍然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不过,她也强调,银行与互联网巨头本身的业务逻辑不同,人才结构的差异先天存在。基于此,银行是否有能力有必要在短期内比照互联网巨头调整人才结构,人才上的差距可否依靠与外部金融科技企业的合作来缩短,这些问题都值得去探讨。
那么,在资金实力的先天差距下,精准化、差异化竞争能否成为中小银行的突破口?在本次论坛中,与会者对于这一问题多有探讨。
中国民生银行成都分行网络金融部总经理朱鹏在介绍该行转型之路时表示,面对资产数据化、行为线上化、逻辑可视化等三大趋势,银行不得不去思考转型。随着数字社会用户生存方式不断向线上转变,民生银行正在探索与游戏公司、线上生活平台加大合作,在新的环境中去寻找触点。
税友集团全国金融行业负责人李纪认为,在“互联网+税务”大趋势下,银行可以借助客户资源、支撑业务、科技实力、良好的形象背书等优势,将财税服务和金融服务进行结合,对业务场景自上向下进行全方位延伸,实现价值最大化。
张晓玫也多次强调了场景对于中小银行的重要性。她对每经记者表示,虽然在前期大银行为中小银行输出了科技系统,但受监管限制,区域性的中小银行未经批准不能跨区域经营,也就使得这些银行需要依靠产业场景,在区域内做得更加精准。
“白酒、茶叶、豆瓣甚至是火锅底料,在某个区域内,一定会有这个区域的产业场景,深耕这个产业场景,深耕供应链核心和上下游,中小银行来做更好的服务输出,才能更好发挥本土特色,进行差异化的竞争。”张晓玫指出,对于中小银行来说,扎根本土场景和产业特色,就有可能冲出重围。
另外,张晓玫之所以强调场景为先,是因为在她看来,一切金融科技也是围绕场景来展开,“没有场景,没有载体,没有抓手,只是单纯做金融科技,就仅仅只是个概念而已。”
她指出,金融科技的大数据、云计算、分布式账本等一定是建立在场景和供应链金融整个体系之上,这样才能保证商流、物流、资金流、价值流等在线化、可视化,形成一条完整的智慧供应链,这样才是有生命力的金融科技。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