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各省份核准了24个煤电项目,装机总量共计5.2吉瓦,同比下降78.8%。山东和浙江今年已经不再有煤电项目。
◎上半年24个核准项目中,有21个项目为热电联产项目,主要用于满足供热需求。不过,仍需要警惕富煤省份大规模推进煤电项目的潜在趋势。
每经记者 岳琦 每经实习记者 杨煜 实习生 汤小权 每经编辑 文多
“双碳”目标下,煤电行业如何实现绿色转型可谓“重头戏”之一。一方面,煤电项目的核准更加严格,另一方面,民生供暖与部分地区发展依然依赖煤电项目。有限发展空间下,煤电行业与地方政府该如何减碳?
8月25日,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发布简报《2021年上半年中国煤电项目最新进展研究》(以下简称《简报》)。据《简报》统计,严格管控下,今年上半年各省份核准了24个煤电项目,装机总量共计5.2吉瓦,同比下降78.8%。
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袁家海教授对此表示:“目前批复核准的项目主要是满足‘十四五’有刚性电力不足的本地需求,以及作为配套电源保障国家电力发展战略的考量。”他还谈道:“实际上从满足‘十四五’需求的角度来说,‘十三五’已经批复在建的项目,已可基本保证‘十四五’的需求,因此目前个别地方批复的少量项目主要发挥补足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各省份能源转型存在发展速度不均衡的情况。与去年的重大项目清单相比,山东和浙江今年已经不再有煤电项目。不过,仍需要警惕富煤省份大规模推进煤电项目的潜在趋势。
《简报》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核准的煤电项目不仅在数量上大幅减少,装机总量同比下降78.8%,并且一定程度上大型非热电联产煤电项目的核准也更加严格。
根据《简报》数据,上半年24个核准项目中,有21个项目为热电联产项目,大多集中在湖北、重庆和福建,主要用于满足供热需求,服务工业园区的统一集中供热和民生供暖。
值得一提的是,在供热领域虽然有更加清洁的燃料,但燃煤热电联产机组仍然是目前最经济和最普遍的选项。《简报》指出,与燃煤相比,使用其他燃料供热发电面临缺少合理的价格驱动、燃料匮乏或供应不稳定的问题。例如,使用天然气供热的价格过高,而生物质供热的燃料供应不稳定。
既然煤电供热目前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可替代性,又该如何应对低碳要求?“热电联产项目的未来发展可以考虑配套合理的价格补贴政策,以实现其绿色低碳转型。”《简报》表示。
另一方面,上半年核准的3个非热电联产项目全部集中在陕西、安徽两个煤炭资源富裕的省份,并以超百万千瓦级别的大型机组为主。这3个项目的装机总量就占到了上半年核准装机总量的64.0%,陕西和安徽也成为今年上半年煤电核准容量排在前二的省份。
其中,除“大唐陕西西王寨煤电一体化电厂项目”服务于“西电东送”国家战略外,其他2个项目主要目的为利用省内资源优势发展地方经济。
据《简报》梳理,今年有23个省份的重大项目清单中包括了煤电项目,共计86个,已知总装机规模达104.8吉瓦。分省份来看,不同省份间的能源转型速度明显不均衡。
具体而言,23个省份中,与去年的重大项目清单相比,山西、陕西、山东、浙江等9个省、自治区的清单中煤电装机量均不同程度减少,尤其是山东、浙江两省今年已经不再包含煤电项目,但贵州、甘肃、广西、江苏、湖南等10个省、自治区的清单中煤电装机量还在增加。其中,贵州省今年重大项目清单中新增的煤电装机量最大,达到7130兆瓦。“具有煤炭资源优势的地区对于上马煤电项目的势头依然突出。”《简报》指出。
2021年,气候变化导致的全球持续性高温热浪事件频发,中国各地电力负荷屡创新高。在“十四五”期间,保障短时尖峰电力负荷成为各地扩增电源容量的主要原因之一。不过,利用单一能源保障电力供给存在着巨大的隐患,今年夏天由于煤炭价格水涨船高、电煤短缺等因素,煤电企业面临亏损发电、无法保供的困境。
另一方面,数字产业快速发展下,煤电规模扩张也与数字产业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的发展目标相悖。
面对煤电有限的发展空间,《简报》建议,煤电行业尽早实现装机达峰是2030年前中国碳达峰的关键,各省级政府应充分挖掘现有发电机组的容量价值和调节能力,结合需求侧响应设定科学的电力保障路径。同时,将电力系统灵活性提升目标纳入中长期电力规划,助力省内电力部门的深度脱碳。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