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20年植树造林150万亩 “一碗水半碗沙”的黄河变样了!

    每日经济新闻 2021-07-27 23:21

    每经记者 李彪 陕西摄影报道    每经编辑 陈星    

     “二三十年前,这里满眼都是荒山,也就是你们印象中黄土高原的样子。一到大风天,黄沙漫天;一到雨天,流失的黄土源源不断输入黄河,‘一碗水半碗沙’就是形容以前的黄河。”

    陕西省宜川县副县长曹红星在回忆过去黄河生态环境时如是说。如今,黄河两岸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绿色发展让黄河生态大变样。

    近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牵头主办的中华环保世纪行2021年宣传活动走进陕西。《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宜川悬崖造林成效和三北防护林工程示范点看到,坡度接近40度的陡峭的山上,种满了一人多高的树木,最高的已经长至2米多高。更令人吃惊的是,这里土地贫瘠,土层非常薄,很多地方用脚拨弄几下地上就能露出山石。

    山势陡峭、土层浅薄、土壤贫瘠、风力较大、降水较少、动物危害……每一个都是造林工程的“拦路虎”,而这些特点在这里全部聚焦。即便如此,这里还是创造了奇迹。

    近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牵头主办的中华环保世纪行2021年宣传活动走进陕西。图为镜头聚焦宜川悬崖造林成效 每经记者 李彪 摄

    宜川“由黄变绿”:完成营造林150万亩

    黄河为什么黄?主要是河水中含有大量泥沙,这也是历史上黄河决口泛滥的重要原因。黄河流经黄土高原,落差大,水流急,加之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地形破碎,长期的陡坡开垦、过度砍伐等造成植被破坏,一下大雨,大量黄土就会随着雨水流入,将黄河染成“黄色”。

    曹红星介绍,宜川县地处黄河中游壶口瀑布之滨,黄河在宜川境内全长66公里,是黄河中游重要的生态屏障。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全县平均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约为950万吨,使宜川陷入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困境,被国家确定为国定贫困县。可以说,生态脆弱成为了制约宜川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但是,随着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量大幅缩减,如今的黄河水也变得更为清澈。在此次活动期间,当大家来到黄河边发现,如今的黄河水得到了明显改善,一些黄河流域段的水已经“脱黄”。

    记者来到宜川悬崖造林成效和三北防护林工程示范点,放眼望去,仿佛置身绿色的海洋,山峦叠嶂、郁郁葱葱。但是,目之所及还是能够清晰地看到,绿色的树木中间,随处可见裸露在外的山石,站在一条仅能容纳一辆车通行的山路边,感觉很难站住脚,仿佛脚下就是悬崖。

    宜川县林业局副局长郝云峰指着身后的示范点说,这个示范点的后面就是黄河。示范点总共352亩,投资149万元,平均一亩地投资仅4200元左右。

    一亩地造林投资多少关键要看自然条件。郝云峰说:“这里属于晋陕大峡谷,是渭北高原到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这里的特点之一是山势陡峭。《黄河大合唱》里面有一句词: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其中,‘河西山冈万丈高’形容的就是我们这个地方。这里山势平均坡度在35度左右,这是什么概念?30度以上的坡度站人就有点困难了,所以要在这里造林就特别难。”

    当然,摆在人们面前的困难远不止这一个,郝云峰继续列举,土层浅薄,平均土层20厘米左右,厚一点也就40厘米左右;土壤贫瘠,有机物含量特别少;气候比较干旱,年降水量较少;食草动物繁殖较快,给造林的幼苗带来危害等。

    但这并没有阻挡宜川人改变生态环境的决心。记者了解到,20年来,宜川实施“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大林业工程”,累计完成各类营造林150万亩,实施水土保持治理面积1519.34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从2015年的56.87%提高到目前的59.63%,年入黄河泥沙量大大缩减,宜川大地正“由黄变绿”。

    宜川悬崖造林,将荒山变绿山 当地政府供图

    悬崖上的“蜘蛛人”:梦想是将荒山变绿

    在平均35度坡度的山体上,一般人站立都不稳,而有一群人却要常年在这样的地方坚持种树,难度难以想象。更值得关注的是,很多地方的山体坡度远超这个水平,需要造林人在一个个悬崖上面种树。

    王永红就是这群造林人中的一个。作为丽红专业造林队负责人,他原先是一名厨师,从2002年开始在一些工程队工作,每天在山上到处跑。看到这里处处是荒山,以及飞扬的黄土,王永红心里的种子逐渐萌芽。

    当记者问他为什么会选择来山上种树时,36岁的王永红略显羞涩地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当时觉得山上好玩,看到很多地方都是荒山,总想着把这些山变绿。

    看起来这只是他自己一个小小的愿望,但是,以此为目标坚持十几年如一日,却十分难得。

    2004年,王永红开始在晋陕大峡谷种树,受制于恶劣的自然环境,在这里种树并不容易。王永红介绍,晋陕大峡谷比较特殊,种树难度很大,刚开始有技术人员指导,时间一长自己也在摸索,与其他造林人交流,总结经验,自己摸索出了一些窍门。刚开始树木的成活率没有现在好,只有70%左右,现在的成活率能达到90% ~95%。

    “刚开始种树的时候我们种的是小树苗,一般高度为30厘米到50厘米。但是野兔啃食的太厉害,(为了避免这个问题)后来改为种植一米多高的树苗。”王永红说,2004年种的树最高的已经有4米了。

    随着造林技术的增强,造林队伍也在不断壮大。2018年,王永红正式组建宜川县丽红绿化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造林队员从最初的七八个人增加至三十个人左右。

    谈到现在的工作,王永红称,现在一年要忙五六个月,从每年的3月份到5月份,再从8月份到年底。其他时间主要是在山上巡逻,看看树苗成长情况,给树苗浇浇水等。

    虽然技术娴熟,但是危险性并不小。提起两三个月前的一次经历,王永红至今还很后怕。

    王永红说,在壶口瀑布附近种树难度很大,坡度特别大,要用绳子把人先吊下去,然后再把树苗吊下去,非常危险。那次也是如此,当他从十多米高的悬崖吊到离地两米多高的时候,绳子突然松了。他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但他迅速调整,仍然坚持将工作完成。

    “那次是特别害怕!一般一次要在绳子上吊十几分钟,山体非常直、非常高,如果恐高,根本没办法干这个活。”王永红有些苦涩地笑着说,刚开始的时候,队员都是身上绑着绳子,背着树苗到悬崖下面,树苗比较沉,一颗大树苗的重量能达到四五公斤。后来改进了一下,现在是把人先吊下去,再把树苗吊下去,有些地方没有土,还要往下吊土。

    类似的危险在日常工作中并不少见,即便如此,也没有让王永红动摇。

    “刚开始我们是自发种树,后来种得比较好,当地政府也有植树造林计划,就跟他们合作了。现在是我们承办工程,然后林业局来验收。”王永红说,荒山变绿的梦想正在慢慢变成现实。

    目前,宜川县已组建了8支类似的专业造林队伍,执行统一的造林技术标准和规程,全面提升造林质量。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一目了然

    下一篇

    大连新增1例本土确诊病例,与南京禄口机场无症状感染者在外地有共同轨迹交集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