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百年复兴路:从“一穷二白”到GDP破百万亿! 新中国成立后,神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国人民共同见证了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

    每日经济新闻 2021-07-01 01:48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勤劳、勇敢和智慧的中国人民共同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每经记者 张蕊    每经编辑 陈旭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勤劳、勇敢和智慧的中国人民共同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从最初只有50多名党员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发展为超过9500万名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100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神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国人民共同见证了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了多组数据,直观地呈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经济发展:GDP破百万亿大关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的40多年里,经济发展更是步入快车道。

    以国内生产总值(GDP)为例,在国家统计局有记录之初的1952年,我国GDP仅有679.1亿元,可谓是“一穷二白”的境地;即使在改革之初的1978年,我国GDP也只有3678.7亿元,但到2020年已突破百万亿,增长至1015986亿元,40多年增长了约275倍。

    同时,2020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321557亿元,较1978年的355亿元增长了近905倍。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汪海波曾撰文表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不仅实现了长期、持续、快速增长,而且实现了平稳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经济总量在全球的排名逐渐上升。中国GDP总量分别在2005年、2006年、2007年与2010年赶超法国、英国、德国与日本,一举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如此之快的赶超速度,在全球经济发展史上十分罕见。

    “量”的提升还伴随着“质”的跨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1952年,农业产出的GDP占比达到50%,且农业的就业占比高达84%。

    随着我国经济日益向现代化迈进,几十年来农业的产出与就业占比持续下降,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产出与就业占比持续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经济逐步转向高质量发展,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服务业对GDP同比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升,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持续超过制造业,成为中国产出占比最高的行业,这意味着中国经济的结构转型正不断深化。

    经济结构的调整自然会带来就业结构的变动。2011年,我国第三产业就业占比首次超过第一产业,2014年,第二产业就业占比超过第一产业。与这一趋势相吻合,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农业人口向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流动,一直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非常重要的经济现象与社会现象。

    区域协调: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

    产业结构的变化,推动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工作,中国城镇化的进程在改革开放后显著提速。

    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此前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通报,2020年,我国总人口达到14.1亿人,约占全球总人口的18%,仍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从人口迁徙流动情况看,我国人口流动依然活跃,人口的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

    普查结果表明,从流向上看,人口持续向沿江、沿海地区和内地城区集聚,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城市群等主要城市群的人口增长迅速,集聚度加大。

    从人口的城乡结构看,我国城镇常住人口持续增加,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进一步提高。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人口就业压力巨大、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等方面的现实国情,我国城镇化进程较缓慢。1949~1978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从10.64%增加到17.92%,平均每年提高不到0.3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1978~2018年,全国总人口增长1.5倍,而城镇人口增长4.8倍;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由17.92%增加到59.58%,平均每年提高1.04个百分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城镇化建设,明确提出实施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城镇化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

    短短几年间,涉及十几亿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分别从2012年的35.33%、52.57%提高到2018年的43.37%、59.58%,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到2019年更是首次突破60%关口。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翟振武分析认为,从人口分布看,近10年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在突破50%后仍保持快速增长趋势,我们还将延续大规模的乡村-城市迁移流动。人口迁移流动是城镇化率从2010年“六人普”到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相继冲上50%和60%大关的主推进力。

    翟振武认为,从发达国家城镇化的一般规律看,中国当前仍然处于城镇化率有潜力以较快速度提升的发展机遇期,“十四五”时期有望突破65%,乡城之间因此还将呈现出大迁移大流动的基本格局。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推动下,千百年来传统的“乡土中国”正日益发展为“城镇中国”,这也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减税降费:企业和群众得实惠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财政十分困难。1950年全国财政收入仅为62亿元,1978年增加到1132亿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我国财政收入也实现连续跨越,2019年实现19.04万亿元。这也为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而近年来,我国开始大力推动减税降费,财政收入也由此出现明显的增速放缓甚至是同比下降。在财政收支结构中,各级政府坚持“过紧日子”,节用为民,确保民生支出只增不减。

    今年6月初,国务院关于2020年中央决算的报告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报告称,2020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合计29.86亿元(包括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安排的经费),比预算数减少25.31亿元。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晒出2020年减税降费成绩单——全年为市场主体减负超过2.6万亿元,其中减免社保费1.7万亿元。税务总局统计数据显示,“十三五”时期,五年新增减税降费规模合计超过7.6万亿元。

    “十三五”时期,党中央、国务院精准实施经济逆周期调节,有序推出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

    例如,2016~2018年,我国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简并和降低增值税税率、提高个税减除费用标准等。2019年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2020年又出台7批28项税费优惠政策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随着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落实落地,2016~2019年,我国宏观税负(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占GDP比重)分别为17.47%、17.35%、17.01%和16.02%,2020年进一步降至15.2%,比“十二五”末2015年的18.13%降低近3个百分点。

    减税降费政策中,广大群众体会最深的要数个人所得税。近年来,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不断提升,自提高个税减除费用标准政策实施以来,个税收入也逐步降低。

    生活改善: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

    一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改善人民生活,始终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居民消费水平明显提升,生活质量显著改善,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城乡居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20年,我国人均GDP、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达到7.2万元、3.2万元、2.1万元,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分别增加了187、28、20倍,1978~2020年中国人均GDP平均增速达到8.3%,顺利达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020年,我国实现了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的奇迹。我国是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为世界减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消费升级上体现得最为明显。改革开放前,城乡居民消费支出主要用于解决温饱。1978年,我国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高达57.5%和67.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水平大幅提高,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2019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至27.6%和30.0%。

    受此影响,食品支出总额占我国居民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大幅下降,彩电、冰箱、洗衣机、汽车等耐用消费品在居民消费支出中所占比例大幅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

    创新驱动:科技实力大大增强

    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科技实力伴随着经济发展同步壮大,实现了从落后到跟跑、并跑乃至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杜丽群撰文认为,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正向密切联系。如果将科学技术的发展也看作是一种生产过程,那么可以从投入和产出两个角度来理解中国改革开放40余年来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的成就。

    科学技术的研发过程可以抽象为劳动力(科学技术从业者)、固定资本(科研技术设施)与可变资本(科研经费投入)共同作用的过程。根据2018年美国科学委员会公布的《科学与工程指标》(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dicators)报告,中国的研发投资占世界总投资的21%,美国为26%,差距在逐渐缩小。

    2020年,中国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支出高达2.4万亿,占GDP比重2.4%。而在刚加入世贸组织的2001年,中国的R&D支出仅为1042亿元。

    科学技术研发的产出情况可以用三项指标衡量,分别是专利发明、科研论文和高新技术企业数量。

    近年来,中国的专利申请量、发明专利申请量、发明专利授权量、商标注册量连续位居世界第一,有效发明专利保有量位居世界第三。中国现在是国际专利申请第二大来源国,也是国际商标申请第三大来源国。

    与此同时,中国发表的科技论文总数长期以来在世界上排名第二,中国科技论文质量也越来越高。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黄奇帆表示,在科技创新方面,今后几十年我国将更多强调自主、自立、自强,特别是在高精尖领域科技创新上将加大投入,补上短板,解决卡脖子的问题,在世界科技前沿发挥作用。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今日在京隆重举行

    下一篇

    天更蓝、水更清、保持生物多样性 环境保护硕果累累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