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复旦大学绿色金融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志青:中长期来看,碳价格上涨是比较确定的

    每日经济新闻 2021-06-28 16:16

    ◎复旦大学绿色金融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志青说:“当前国内的碳交易成交量及价格显著低于国际水平,我们的碳价和国际市场比,也有将近七、八倍的差价,所以,要拉平的话,价格应该说上涨空间还蛮大的。”

    ◎李志青表示:“我们要防范碳交易过程的‘过度金融化’,避免在短期内出现‘全民炒碳’的局面,使得那些真正利用碳市场致力于碳减排的实体经济避免过度的价格风险,让碳市场真正发挥出节能减排的最大效用。”

    每经记者 夏冰    每经编辑 张海妮    

    复旦大学绿色金融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志青教授。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6月22日,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发布了《关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相关事项的公告》,称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机构负责组织开展全国碳排放权集中统一交易。全国碳交易市场上线进入倒计时。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立,其最大的益处是什么?开启后,将对相关行业产生哪些影响?碳交易背后的逻辑是什么?投资机会又在哪里?

    对此,6月27日,复旦大学绿色金融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志青教授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的专访。

    国内外碳价差大,中长期看上涨比较确定

    NBD:您认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启最大的益处是什么?

    李志青:根据我所在研究团队测算,相比于常规的政策情景,碳中和政策情景下,仅2020年~2030年,碳减排的缺口大约在8亿吨左右(即碳中和政策情景下需要实现更多的减排),如果按照2060年的长周期口径来算,碳减排的缺口则在数百亿吨。

    碳市场开启最大的好处是我们以后就拥有碳排放定价机制了,用价格机制来调节排放权的使用和利用,因为市场机制的形成,会有一个全国碳市场机制下的碳定价。以碳交易市场为主的碳定价是一种可以将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并协同起来的有效工具,可以同步解决资源环境、经济增长、绿色发展等各个层面上的失衡问题。

    未来,企业及更多的消费者在使用相关产品和服务的时候,就会考虑到产品背后的碳排放成本,随着交易系统的不断完善和成熟,全民参与到碳交易和碳定价中,能对所有社会成员进行整体的环保教育,所以会对生产和消费产生一定的影响,形成新的激励机制,让大家少用一些碳密集的产品,鼓励大家使用清洁绿色低碳种类产品。

    NBD: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启后,将对相关行业产生哪些影响?

    李志青:根据2060年“碳中和”愿景倒逼要求,我国能源系统(包括电力、钢铁、石化、化工、大交通等行业一次用能)2050年之前要实现脱碳化,电力系统要逐步实现去煤化。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首先在发电行业试行,配额管理目前只针对使用燃煤、燃气的发电机组。首先受影响的是被纳入的2200多家电力企业。之后,钢铁、水泥、建材、有色金属、石化、化工、造纸、民航,这些传统的高排放、高污染行业都会加入进来。这些行业里,很多已在试点市场运行过程中积累了较多的碳交易数据,也做好了一些技术改造,难度也会小一些,它们都具备纳入全国市场的前提条件。从必要性来看,这些行业碳排放占到总排放的7~8成,亟待重点治理。

    NBD:那么从长期投资角度来看,应该关注哪些机遇?

    李志青:“碳中和”未来的投资方向将主要集中在能源、交通、建筑、工业和绿色农业等,要抓住历史性机遇。全国碳市场启动后,将对社会、行业、企业的投资生产决策产生影响,投资方向可关注高碳排行业集中度提升,光伏、风电、核电、水电等电力细分领域优质标的。针对零碳排,新能源再获动力,新能源、可再生资源回收等多领域也有望受益。

    NBD: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启后,如果出现价格异常波动,进行调节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李志青:碳定价的机制本身并不完全是一个自由市场机制,而是人为的市场,无论是总量的设定,还是减排的速率和方向都需要确定成本。能源相关的行业企业受影响是比较大的,但这其中也有一些机遇。

    碳市场刚起来,价格不大可能出现很大的波动,估计最初的价格和现有的市场碳价格差价在50元左右,涉及碳交易的龙头企业一般具有技术和规模优势,碳价格对龙头公司影响较小,后期,可能稍微会有一些波动。

    但从中长期来看,碳价格上涨是比较确定的。因为,当前国内的碳交易成交量及价格显著低于国际水平,我们的碳价和国际市场比,也有将近七、八倍的差价,所以,要拉平的话,价格应该说上涨空间还蛮大的。

    防范碳交易“过度金融化”,避免短期“全民炒碳”

    NBD: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启后,为提升市场的覆盖面和有效性,还需要出台哪些方面的配套措施,做哪些方面的工作?

    李志青:碳市场和碳金融将成为助力零碳发展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

    主要的措施:一方面,未来新的行业加入进来,需要进一步完善配额分配。交易知识以及CCER的交易基础、交易规则、结算规则都需要进一步完善,最大限度降低进入碳市场的交易成本,让企业感觉到碳交易的便利性。若未来碳配额价格能够较好地体现经济价值,则部分诸如新能源运营企业将获得丰厚的额外碳配额交易收入,实现价值重塑。

    另一方面,需要加大科技开发力度,对碳排放测算、核查、审核技术的开发要跟上,未来,数据方面相对会比较准确,在核算上不会产生太大的误差。

    NBD:碳市场发展过程中要防范和应对哪些相应的挑战?

    李志青:一是碳市场的流动性不足。任何失去流动性的市场最终都将无法形成有效的价格,从而也就失去有效配置资源的积极作用。碳市场的流动性取决于分配机制、交易机制和定价机制等多个因素,关键是要发挥出碳市场的必要金融功能,通过金融工具赋予交易标的物——碳排放配额等交易产品金融属性和价值属性,降低碳市场的交易成本。

    二是碳市场的流动性过剩。如上所言,碳市场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碳减排,实现碳中和,流动性过剩极易造成价格的大起大落,并可能使得碳排放资产出现快速贬值。就此而言,我们要防范碳交易过程的“过度金融化”,避免在短期内出现“全民炒碳”的局面,使得那些真正利用碳市场致力于碳减排的实体经济避免过度的价格风险,让碳市场真正发挥出节能减排的最大效用。

    NBD:企业如何做好碳资产管理?

    李志青:企业层面,还是要把短期的经营和中长期结合起来,能够以最低成本来应对碳市场,中长期可以把碳市场作为一个自己发挥优势以及盘活碳资产的重要途径,助力企业的中长期发展。

    NBD:国外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碳排放交易经验?

    李志青:借鉴欧盟碳市场的经验,主要是借助碳市场发现碳排放的内在价值,一是要提高碳市场信息的有效性,推动环境信息的有效披露;二是要加大市场的风险管理,市场价格出现太大的波动之后会产生一定的市场风险,这方面我们要加强研究和预防。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复旦大学绿色金融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志青:碳市场开启,最大的益处是拥有碳排放定价机制

    下一篇

    南威软件:公司未直接生产芯片,子公司网链科技的芯片产品系基于第三方芯片进行开发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