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岛外人口增速逆袭,厦门“脱困”?

    每日经济新闻 2021-06-11 20:36

    根据七普数据显示,厦门岛内外人口结构已经发生明显变化,人口占比呈“岛内降、岛外升”趋势,人口增速呈“岛内缓、岛外快”趋势。人口猛增的同时,岛外经济发展似乎并没有跟上脚步。过去10年,厦门岛外常住人口占全市比重提高11.84%,GDP比重却仅增长0.58%,岛内岛外经济密度差距仍然较大——2020年,岛内经济密度21.83亿元/平方公里,岛内仅为1.9亿元/平方公里,二者相差超过10倍。

    每经记者 程晓玲    每经编辑 杨欢

    图片来源:摄图网

    “宁要岛内一张床,不要岛外一套房”,这样的说法在厦门并不少见。但高昂的生活成本压力下,仍然有不少人选择在岛外安家。

    三年前,城叔曾在厦门做过实地调查,一位从事城市规划相关工作的当地人告诉我们,由于教育、卫生等公共资源都集中在岛内,导致整个岛的进出越来越拥堵。

    那一年(2018年),厦门岛外人口总量首次超过岛内,占比达50.2%。而根据七普数据显示,厦门岛内外人口结构已经发生明显变化,人口占比呈“岛内降、岛外升”趋势,人口增速呈“岛内缓、岛外快”趋势。

    岛外人口增速逆袭,是否意味着厦门“困局”已解?

    换个角度来看,过去10年,厦门岛外常住人口占全市比重提高11.84%,但GDP比重却仅增长0.58%,岛内岛外经济密度差距仍然较大——

    2020年,岛内经济密度21.83亿元/平方公里,岛外仅为1.9亿元/平方公里,二者相差超过10倍。

    “跨岛发展”19年,加快岛外大发展、拓展城市空间一直是厦门城市转型发展的关键所在。

    如厦门市委书记赵龙在《瞭望》刊文所言,整个厦门就像一把打开的扇子,岛内立足“扇头”提升主体功能,岛外围绕“扇面”全面展开。

    加快岛内外一体化发展,挺起广阔的城市“扇面”,厦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人口趋向均衡

    图片来源:摄图网

    身为全国面积最小的经济特区,厦门全市土地面积仅1700.61平方公里。而厦门岛更小,只有157.98平方公里。

    在这种情况下,占地不到全市总面积10%的厦门岛,却一度承载了全市一半以上的人口。

    以2010年六普数据为例,厦门全市常住人口353.13万人。

    其中,岛内的思明区、湖里区在全市6个区中人口最多,分别有92.99万人、93.12万人,二者都接近岛外第3名集美区的2倍。

    同时,岛内2个区占全市人口比重达52.71%,岛外4个区面积约为岛内10倍,人口比重却仅为47.29%。

    长久以来,人口和产业的不均衡分布,让厦门饱受“岛内缺地、岛外缺人”的困扰。

    早在数年前当地媒体就曾报道,厦门岛内人口密度一度高达每平方公里1.3万人,比香港、新加坡等城市还高。而岛外每平方公里仅0.1万人左右,岛内外人口密度比高达11∶1。

    2002年,福建省级层面直指厦门发展瓶颈——“厦门本岛基本饱和,而岛外发展明显滞后,经济腹地空间小……拓展中心城市发展空间,扩大经济发展腹地,已成厦门建设发展当务之急。”

    此后,厦门启动长达十多年的“跨岛发展”战略,加快从海岛型城市向海湾型生态城市转变,逐步拉开新的城市框架。

    日前公布的最新人口普查数据,也直接印证了近年来厦门岛内外一体化发展成果。

    数据显示,2020年厦门常住人口突破500万,达516.4万人,位列10年人口增幅最高的城市前十强。

    其中,岛外4个区“功不可没”——岛外10年人口增长138.36万人,超过全市人口增量的五分之四、接近福建全省人口增量的3成。

    图片来源:厦门市统计局

    相比岛外,岛内2个区10年人口增量仅24.9万,比岛外少100多万,岛外人口增速约为岛内的6.2倍。

    其中,岛外的集美区人口从2010年的50多万增长至103.7万人,总量已追平岛内的湖里区,10年人口增量高达45.61万人,成为厦门人口增长最多的区,也是岛外第一个突破百万人口的区。

    来源:厦门市统计局

    经济差距扩大

    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目标,是全方位发展,显然不能只看人口指标。

    近年来,整体人口增势向好的同时,厦门的经济也在加速“快跑”。

    过去的2019年、2020年,厦门GDP增速分别跑出7.9%、5.7%的好成绩,连续两年位列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2020年经济密度居副省级城市第二。

    具体来看,岛内和岛外各自表现如何?

    根据厦门市统计局公开数据,2010年,岛内思明区、湖里区2个区GDP总量1122.26亿元,占全市54.6%,岛外海沧区、集美区、同安区、翔安区4个区GDP总量931.47亿元,占全市45.4%。

    到了2020年,岛内GDP增至3448.79亿元,岛外增至2935.24亿元,比重分别为54.02%、45.98%。

    也就是说,过去10年,厦门岛内、岛外的经济体量并没有出现和人口总量一样的“逆袭”。相比10年间人口比重实现11.84个百分点的强势拉升,岛外经济总量只提高了0.58个百分点。

    同时,从最近5年总体走势来看,岛内经济总量的比重仍在提升。

    2016~2020年,岛内GDP占比从52.37%提高到54.02%,岛外占比则从47.63%降至45.98%,二者经济总量差距从180亿元扩大到500多亿元。

    经济总量拉开差距,单位面积产出GDP即经济密度也随之“水涨船高”。

    数据显示,过去10年间,岛内经济密度从每平方公里7.95亿元增加到21.83亿元,岛外从0.65亿元增至1.9亿元,差距仍在扩大。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丁长发向城叔分析,这种现象与岛内外产业结构差异有关。数据显示,2020年厦门三次产业结构为0.4:39.5:60.1,第三产业增加值3835.29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超过6成。

    丁长发指出,占据主导地位的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会展、总部经济等高端性服务业基本都以岛内为主。

    “进一步看,厦门现有9条千亿产业链群,其中金融服务、软件信息等高能级产业也多集中在岛内。高端产业集聚,必然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

    “跨岛发展”的空间

    图片来源:摄图网

    需要指出的是,岛内外经济总量和经济密度差距加大,不能简单归因于岛内经济增长快、而岛外增长慢。

    相反,厦门岛外各区近年来经济增速也都处于较高水平。只是在二者同时保持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岛内基数更大,增量也更大,比重提升也相对更快。

    不过,眼下岛内开发饱和、岛外发展不充分也是不争的事实。

    历史上,由于厦门本岛四面环海,将岛内与岛外隔开。地理空间的分隔,让厦门区与区之间的联系比其他城市更难、更漫长,经济社会资源无法共享互通,也拉开了岛内外的发展差距。

    在城市群、都市圈竞争愈发激烈的当下,厦门加快跨岛发展、实现城市动力结构转型已迫在眉睫。

    2018年,在十九届中央第一轮巡视中,厦门被点名“发挥经济特区引领带动作用还需进一步增强”。

    随后,《中共厦门市委关于巡视整改进展情况的通报》提出,将着力克服“小岛”意识,大力推动城市格局、产业结构、人文内涵、公共服务、生态文明等方面的跨岛发展。

    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厦门再次明确目标——“岛内大提升、岛外大发展”实现新跨越,成为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建设的核心引擎,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显著增强,高质量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

    聚焦当中关于岛外发展的规划,第一条就是加快推进基础设施跨岛布局,坚持基础设施先行,推动交通、市政、5G等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厦门跨海出行主要通过“四桥一隧二地铁”,而随着厦门地铁3号线、海沧隧道将于6月下旬通车运营,厦门进出岛通道将迎来“四桥二隧三地铁”时代。

    在一条条跨海通道让岛内外实现物理空间互通之后,如何带动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城市建设等领域的“化学反应”一样关键。

    就在七普数据公布后一周时间内,《厦门市公共文化设施规划(2020-2035年)》正式获批。

    根据规划,厦门岛内外将打造15个文化设施集聚区,至2025年,岛内外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有较大提升,实现“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全覆盖。

    均衡协调发展是城市存续的永恒命题。在丁长发看来,尽管“非均衡”是常态,但未来岛内外发展的经济差距会在一定程度上慢慢缩小。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城市24小时 | 泉州、烟台、唐山地铁还有戏吗

    下一篇

    汽车芯片保险保障机制上线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