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国内首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投产背后:卫星互联网需求倒逼制造提速 , 产能缺口还有90%

    每日经济新闻 2021-05-14 23:08

    ◎5月13日,位于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卫星产业园的国内首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迎来第一颗卫星下线。这标志着我国即将进入小卫星批量生产阶段。

    ◎行业数据显示,未来近地轨道应该会部署10万颗卫星。中国要实现3~4万颗卫星的规模,意味未来几年每年都要部署上千颗卫星。因而目前国内微小卫星年产能还有90%缺口,卫星批量生产至关重要。

    每经记者 张虹蕾    每经编辑 陈俊杰    

    探索宇宙,逐梦蓝天。卫星互联网是地面通信手段的重要补充,可有效覆盖海洋、沙漠、飞机等特殊场景。随着商业航天发展,不少国家都将卫星互联网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放眼海外,SpaceX公司的Starlink卫星系统(也称星链计划)已经在北美开始测试;纵观国内,随着5G与卫星互联网被纳入“新基建”,空天地一体化网络正加速落地。

    与行业的发展同频共振,企业的布局也逐渐升温。5月13日,位于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卫星产业园的国内首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迎来第一颗卫星下线。这标志着我国即将进入小卫星批量生产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国家队的布局,多个民营商业航天企业此前也有卫星批量化生产计划。“频率轨道资源先占先得,唯快不破。卫星低成本快速批产成为行业提速的先决条件。”九天微星创始人兼CEO谢涛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国家队、民营企业布局加速 小卫星即将进入批量化生产阶段

    5月13日,位于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卫星产业园的国内首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迎来第一颗卫星下线。本次下线的卫星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自主研发,是面向批产的典型卫星。这标志着我国即将进入小卫星批量生产阶段。

    新华社报道,该卫星智能生产线于2019年启动建设,具有“柔性智能化、数字孪生、云制造”等特征。基于智能制造,该小卫星智能生产线可使小卫星的生产效率提高40%以上。

    小卫星进入批量化生产和卫星互联网发展紧密相连。从市场层面看,国家队对卫星互联网一直在在持续推进。上市公司中国卫星(600118,SH)2020年年报显示,宇航制造方面,面对未来小卫星批量生产、快速响应发射等发展要求,行业技术革新正在加速。

    此前,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下简称星网集团)于4月28日揭牌。从排列顺序以及组建背景来看,星网集团虽然成立时间较晚,但是其定位已与电信、联通和移动并列,或有望成为第四大通信运营商。

    东兴证券研报分析显示,此前,我国卫星互联网建设已初步取得成就,在国家力量的带领下,相关产业链有望快速培育和成熟,并通过领先优势占据优质轨道、频率等稀缺资源,给广大民营商用运营项目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和产业链基础。星网集团的成立不仅是中国卫星通信、卫星应用产业的又一个里程碑,也是航天产业对国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响应和落实。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发现,除了国家队的布局,多个民营商业航天企业也在卫星互联网层面布局。九天微星从2019年起就开始参与中国的卫星互联网建设工作。银河航天自主研发出我国首颗通信总容量达48Gbps 的低轨宽带通信卫星——银河航天首发星。

    在生产层面,九天微星位于唐山的卫星工厂一期工程将在2021年6月底进入生产设备试运行阶段,首颗互联网通信卫星将在年内交付发射,位于宜宾的卫星载荷工厂将在近期动工。

    此外,银河航天已建设完成年产30套的卫星载荷批产示范线;已建成年产30颗的卫星总装批产示范线;正在建设年产百颗卫星的智能制造工厂,向日产一颗卫星迈进。

    国内微小卫星年产能还有90%缺口 行业需求倒逼制造提速

    事实上,早在2020年4月,卫星互联网首次被纳入新基建范围,产业链上游的卫星制造和火箭制造细分产业率先受益,百公斤级卫星的批量化生产成为行业刚需。卫星运营及服务,以及衍生的车联网、地面设备也蓄势待发。

    据国泰君安证券相关研究测算,未来10年,国内低轨卫星系统中,卫星规模有望达到3000-6000颗的水平。2030年,中国卫星互联网总体市场可达到千亿规模。

    “频率轨道资源先占先得,唯快不破。卫星低成本快速批产成为行业提速的先决条件。”谢涛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行业数据显示,未来近地轨道应该会部署10万颗卫星。其中来自美国的可能会有5~6万颗,来自中国的有3~4万颗,来自英国和印度、俄罗斯等其他国家的会有1~2万颗。

    而从细分企业分析,谢涛表示,仅SpaceX这一家企业,在两年时间就发射了1625颗卫星。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要实现3~4万颗卫星的规模,意味未来几年每年都要部署上千颗卫星。因而目前国内微小卫星年产能还有90%缺口,卫星批量生产至关重要。

    “航天发展这么多年,卫星作为高科技产品,停留在少批量多型号、以手工打造为主的生产阶段。以前是没有批量化的需求,导航卫星算是做的比较多,十几颗二十几颗,并且也不是一次性去部署,不用集中在短时间内做一批。后果就是,从人力、供货、元器件上来讲,成本很难降下来。所以以前我们说,十年磨一箭,五年造一星。”谢涛进一步解释,目前,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倒逼卫星制造进入“工业化”阶段。短周期、低成本、批量化生产成为行业提速的先决条件,传统的生产模式难以满足快速组网对产能的庞大需求。

    从定制化到批量化 推动航天产业的商业化应用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在巨大的市场潜力下,释放更大的应用价值是不容忽视的挑战。

    谢涛表示,商业航天能走多远,取决于卫星应用给各行各业带来多大价值。卫星应用有价值了,卫星制造商就有持续客户,火箭制造商也会有持续的订单。但是卫星应用的拓展又受限于整个行业提供的价格水平。卫星成本不降下来,市场规模只能停留在逻辑推演。

    “以后我们可能不需要连接WiFi,从4G、5G可以直接切换到卫星互联网。不管你在哪里,比如在坐飞机,在潜水、在探险,需要和外界沟通时,你对信息的交互是没有停顿的,而这些场景的实现都需要卫星批量生产才能实现。”谢涛说。

    银河航天商务总监陈天衡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传统卫星研制,从需求侧大多以单星研制任务及小型星座组网任务形式驱动,单颗卫星定制化属性较强,在研制过程中难以形成统一的生产流程,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较低,无法保证卫星生产工艺的一致性,进而需要在出厂前进行大量的试验测试,影响卫星的生产效率及成本。卫星互联网以大规模星座在轨部署为基础,从需求侧对卫星生产提出了批量化、低成本、高产能等新的要求,牵引卫星设计从单星手工制造向工业化批量生产转变。

    因此,卫星的规模化量产实现,将从根本上改变航天的设计、生产、测试模式,提高生产效率,加速卫星互联网建设,同时降低卫星生产测试成本,进而推动航天产业的商业化应用。

    “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国家负责统筹牵引。基建、运营和应用,将按1:2:7的市场规模在未来5年内逐次形成。”在未来的发展规划层面,谢涛透露,卫星互联网纳入新基建,最先受益的是以卫星批量化制造、火箭发射、测控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业务为主的企业;其次是星座运营商。中国的基础运营商将以国有为主,商业公司可以去做代理或者虚拟运营商业务;最后是终端制造商。如车载、机载、船载等场景下的卫星终端,以及基于终端产生的各类行业应用。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3版权合作电话:021-60900099。

    上一篇

    大商所、郑商所夜盘收盘 LPG涨超4%

    下一篇

    深挖叶飞举报案关键人物蒲菲迪:疑身背多起诉讼,被法院认定涉嫌非法经营证券业务或诈骗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