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9日0时04分,国家体育场“鸟巢”火炬塔,漫步空中的“体操王子”李宁点燃北京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圣火。那一刻,深深烙印在中国人的记忆中。
“鸟巢”是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举办场地和部分比赛场地,这个用树枝般的钢网编织而成的现代化体育场可容纳近10万人。在那段奥运时间里,“鸟巢”见证了许许多多经典时刻,也见证了无数人通力合作、倾力奉献的幕后故事。
奥运开幕式结束后,要迅速恢复体育场原状、铺装模块式移动草坪、开展设施设备各专业系统检查维护等工作,将符合要求的场地交付给田径赛事运行团队。如此繁重的任务,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时任国家体育场运行团队设施经理、有着12年党龄的吴益民和460余名同事在“鸟巢”奋战三天三夜,交出了一份完美答卷。
“我们肩头扛的是‘鸟巢’的运营和维护,也是国家交给的重任!”从开工建设到奥运会举办,吴益民记不清自己在“鸟巢”里度过了多少个日夜。正是无数像他这样平凡工作者的努力,才共同托举起令世界赞叹的奥运辉煌。
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鸟巢”也成为全新的城市地标。奥运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每天都有大批游客来到“鸟巢”参观游览。如何让“鸟巢”续写新的精彩?“既上得了国际舞台,又入得了百姓生活”成为赛后利用的思路。
2015年,这里举办了世界田径锦标赛,来自世界各地的近2000名优秀运动员同场竞技;2009年至今,这里已举办了11届“鸟巢欢乐冰雪季”,成为北京群众冰雪运动的一张精彩名片;多项青少年体育赛事和国际滑雪赛事连续多年在“鸟巢”举办……
如今,“鸟巢”已走出一条集大型体育赛事、大众体育运动、高端文化活动、旅游服务、商业开发于一体的创新发展之路,成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奥运主场馆之一。“鸟巢”业主单位北京国资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自开放运营至今,“鸟巢”共接待中外游客及观众超过3500万人次,举办各类万人以上大型赛演活动320余场次,连续多年实现自主盈利,延续着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鸟巢”运营的成功经验,破解了特大型奥运场馆赛后利用的世界性难题,创造了大型场馆“反复利用、综合利用、持久利用”的中国经验。带着北京奥运会的馈赠,更多梦想正在从“鸟巢”起飞。
《人民日报》(2021年04月15日05版)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