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周末华为自动驾驶技术突破消息面提振,盘中新能源车产业链爆发,顺势提振电子及科技板块行情。
◎面对再次汹涌的科技股行情,多空看法依旧分歧巨大,有的基金经理早在去年三季度开始就陆续对其进行减配,但也有人认为科技成长永不眠,部分科技股的估值水平相较行业景气度水平的“剪刀差”依然明显。
每经记者 任飞 每经编辑 叶峰
今日两市放量大涨,成交额达8615.4亿,北上资金净买入额达163.16亿元。受周末华为自动驾驶技术突破消息面提振,盘中新能源车产业链爆发,顺势提振电子及科技板块行情。
尽管从陆续公布的基金季报中频现经理减持科技股的痕迹,但有分析指,依然是顺周期行业的一致性看好对科技板块产生了挤出效应,但回归价值判断,以半导体产业链为代表的的科技成长股依旧处于繁荣阶段,而估值却在历史相对低位,景气度与估值水平的“剪刀差”依然处于历史性高水平,认为会在未来市场纠偏中创造较为明显的投资机遇。
急跌到位?市场久违放量大涨
同是四月天出现的新能源板块行情,今天的大涨却不像去年来的那般兴奋,投资界参与的同时也在担忧受消息面刺激的行情恐将“昙花一现”,不过,两市8615.4亿的成交额至少长达一个月未见,鲜明的投资方向也昭示着各路资金对强势题材的饥渴。
个股主力资金流向方面,Wind统计显示,今日有1813只个股主力资金净流入,2400只个股主力资金净流出,其中106只个股主力资金净流入超1亿元。比亚迪、立讯精密、东方财富、格林美、赣锋锂业主力资金净流入规模居前,分别净流入16.98亿元、14.22亿元、11.78亿元、10.32亿元、10.28亿元。
有业内人士指出,周末有关华为自动驾驶技术超过特斯拉的消息成为点燃市场做多新能源汽车概念股的热情,从今日盘中资金的投向也不难看出,Wind新能源汽车指数以及锂电池指数的成交额均突破640亿;新能源汽车ETF(515030.SH)更是单日上涨6.81%,总成交额5.86亿元,换手率达9.29%。
由此可见,机构之间沉默已久的“造车”激情又回来了,与此同时,数据显示,早在今日上午十一点左右,北向资金的净流入额就已经超过100亿元,实时全市场机构净买入金额的前五名个股中,就包含比亚迪、立讯精密等。
金信基金投资部董事总经理兼基金经理孔学兵向记者表示,包括汽车、光伏在内的新能源个股及行业,外界往往给予其极高的估值,即便基本面被验证,也需要通过长时间的业绩增长来消化估值,“这就决定了极高估值的优质公司在未来的收益回报可能平庸化”。
在他看来,对极高估值的修正,往往不会出现“以时间换空间,横盘震荡”这类理想中的平缓方式,更常见的是疾风骤雨般的急跌方式。而目前市场整体性杀估值暂告一段落,倘有望进入冷静期,有可能也是新一轮结构性机遇的酝酿期。
可见,估值与增长的匹配程度依旧是价值研判的核心,而在今日的市场上,受新能源车带动,电子、科技板块也出现上涨,申万电子指数当日涨幅3.50%位列所有行业第四,歌尔股份不到上午十点就拉出涨停,水晶光电、拓邦股份等日内均收获涨停板。
科技股“剪刀差”再续基金经理热情
面对再次汹涌的科技股行情,多空看法依旧分歧巨大,有的基金经理早在去年三季度开始就陆续对其进行减配,但也有人认为科技成长永不眠,部分科技股的估值水平相较行业景气度水平的“剪刀差”依然明显。
金信基金孔学兵认为,科技股在经历过2019年的大幅上涨后,客观上面临估值消化和业绩验证的局面,且当前市场对其他板块的一致性看好,同样也对科技板块产生了挤出效应,但也应该冷静并重新审视科技板块的投资价值。
据孔学兵介绍,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以半导体产业链为代表的科技成长领域目前正处于历史性繁荣阶段,而估值却处于历史40%分位,景气度与估值水平的“剪刀差”处于历史性最高水平。“股价表现与业绩趋势的持续背离,大概率将在未来的市场纠偏中创造较为明显的投资机遇。”
此外,上游价格的提振也对科技成长型企业的业绩改善带来促进,博时基金魏凤春就表示说,行业特征与产业演化脉络息息相关,当前科技链条中硅料上涨、硅片再上调,使得新能源车与半导体表现也较为强劲。
事实上,以芯片、半导体为主要投资方向的行业ETF在上一周早已开启吸金模式,芯片ETF(159995.SZ)上周基金份额增长3.36亿份、光伏ETF(515790.SH)增长2.02亿份。周内份额变化最大的前十只ETF中有两只芯片ETF,同时还有一只半导体ETF。
北向资金在过去7天内也在净买入相关科技类个股,截至4月16日,过去7个交易日内净买入京东方A20.16亿元、歌尔股份7.81亿元。其中不乏公募基金频繁减持的个股,如歌尔股份一季度再遭华夏中证5G通信主题减持逾200万股,而该基金对歌尔股份的减持自从去年二季度开始就没有停歇,股价自去年11月开始下跌后于3月下旬开始反弹,目前股价在32.44元/股,今天的涨停板也令其股价突破60日均线。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