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彻底透明 电子眼才不会沦为“罚款机器”

    每日经济新闻 2021-04-13 10:58

    每经评论员 杜恒峰

    在广东佛山的一个高速岔路口,网友曝料称有60多万人次在此违章,若以200元/次的罚单计,这个路口累计的罚款金额已经高达1.2亿元;同时,网友航拍观察发现,短短3分钟即有27辆车在此违章。对此,有人戏称,这哪里是电子眼,简直就是一个“电子钱包”。

    据报道,多名“中招”的驾驶员表示委屈:标线设计不明,没有提示驾驶人需要提前变道的标识。当地交管部门也有自己的理由:标线是按规范设置,经验收合格后投入使用,也有提示牌设置。

    这看似是一个谁都有理的问题,但交管部门应当明白,设立电子眼的目的,是为了维持交通顺畅,确保车辆和人员安全,其最终服务的是司机和行人。所以,尽管电子眼“符合规范”,但违章数量过多、大量用户有怨言,那交管部门就应当反思其遵循的规范是否变成了“墨守成规”,设立电子眼最终是方便了用户还是只方便了罚款。

    电子眼违法抓拍“效率高”、司机莫名被罚的情况并不少见。同样是在广东,3年前沈海高速“一个电子眼一年罚款2500万”的新闻一样闹得沸沸扬扬。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人大代表建议,要“清理以罚款为目的的电子抓拍”,引来一片叫好声。但哪些电子眼应当被认定为“以抓拍为目的”?具体标准是什么?谁来采集信息?谁来评判?清理这些电子眼又如何与正常的交通监管作好平衡?看似一个个简单的问题,但牵涉的环节太多,以至于难以运用于实践。

    笔者认为,既然电子眼只是服务民众的公共资源,那让民众掌握、利用这项资源,相应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一是,民众需要知情。何处设置电子眼、设立的依据,有无足够提示,等等,类似信息需要交管部门按照规范的格式,完整、详细地向公众披露,这可以倒逼交管部门科学执法。知情不仅仅限于新设电子眼这一环节,也包括当地交管执法大数据,每个电子眼拍摄的违法情况数量、违法情形,都应该随时更新供公众查阅(比如向导航服务供应商提供数据),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做到这点没有太大难度。当这类信息为公众掌握,那“一个电子眼60多万起违章”就不会成为盲区。

    二是,民众需要参与。交管部门资源有限,无法知晓所有微观路况,而千千万万的驾驶员、行人却掌握所有信息,何处该设立电子眼,何处电子眼该调整,用户最有发言权,交管部门应当设立便捷的沟通渠道,让用户可以提出意见,根据反馈问题的多寡有针对性地去调整。

    据最新报道,针对佛山高速前述问题,广东省已经派出工作组,对公众而言,大家希望看的不仅仅是调查结果,而是更希望看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笔者认为,只有行政执法各个环节彻底透明,让民众知情并参与,才能真正解决电子眼暴露出的问题,避免电子眼成为没有情感的“罚款机器”。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海关总署:一季度我国外贸实现“开门红” 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29.2%

    下一篇

    华米科技智能可穿戴技术助力厦门慢阻肺早期干预项目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