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专访全国政协委员龚永徳:建议打通粤港澳三地人才专业资格互认;探索大湾区“双循环”相互促进所需制度创新

    每日经济新闻 2021-03-11 17:44

    每经记者 张卓青    每经编辑 易启江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要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扎实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在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毕马威中国前副主席及华南区首席合伙人龚永徳也带来两份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建设的提案。

    日前,每经记者就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如何更好地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大发展格局,金融体系如何为大湾区科技创新提供服务以及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流动建设等问题专访了龚永徳。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龚永徳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排头兵,在建立“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可以并且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可以进一步探索大湾区“双循环”相互促进所需要的制度创新,并且积极应对国际产业链断裂风险对“双循环”带来的挑战。

    大湾区需积极应对国际产业链断裂风险带来的挑战

    粤港湾大湾区包括了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珠江三角洲9市——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一项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同时中国经济内循环与外循环的结合与对接区,在如今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之下,大湾区如何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龚永徳对记者表示,发展“双循环”,是说国内和国际市场相互促进,通过发展国内大市场加强对国际资源的吸引力。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排头兵,在建立“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可以并且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此他提出了如下建议:

    一是进一步探索大湾区“双循环”相互促进所需要的制度创新。

    二是进一步升级国内国际“双循环”业态发展模式。

    三是积极应对国际产业链断裂风险对“双循环”带来的挑战。

    四是补齐国内国际“双循环”所需要的发展环境短板。

    他接着讲道: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经济内循环与外循环的结合与对接区,建设好大湾区,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内外“双循环”良性互动,发挥大湾区在市场、机制、创新、科技、人才等方面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能动作用,积极迎接挑战。

    我国应继续发挥制造业产能供给优势,稳定出口。同时,应积极推进区域经贸协议制定,优化国际合作环境,并主动创造更加优质的营商环境,加大落实金融市场开放力度,从而不断提升对外资的吸引力,助力国内科技创新、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

    深化创业板改革,为创新型企业上市创造更灵活包容的环境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其中曾提出要把大湾区建设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实际上珠三角地区乃至粤港澳大湾区都是我国科技创新活跃度非常高的区域之一。

    粤开证券发布的一份研报显示,在2018年,珠江三角洲的高技术产业内的企业数量为8525家,高技术企业占该区域工业企业数量比重达到了18%,而这些企业的营收规模则达到了4.67万亿,珠三角地区的高技术产业不管是在数量规模还是在营收规模上均在中国几大城市群中名列前茅。

    而新技术要实现产业化则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大湾区要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就要进一步推动科技与金融的紧密结合,提高科技创新企业融资的可获得性,增强金融服务创新的能力。那么在此过程中,金融体系可以为大湾区提供哪些配套的服务来支持其科技创新呢?

    龚永徳表示,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同时拥有深交所和港交所两大证券交易所,一方面,可以继续深化推进深交所创业板改革,为创新型企业上市创造更加灵活和包容的环境,通过多层次股权市场和债务工具,帮助科创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而另一方面,港交所可以继续推进落实同股不同权、降低二次上市门槛等举措,吸引更多科技股回港二次上市。

    另外,他还提到,大湾区拥有丰富的私募股权和风险投资资源,可以加大VC/PE对创新型初创企业的支持力度,吸引具有丰富科技创新企业投资经验的海外天使投资、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基金参与,拓宽资金来源和使用渠道。

    此外,绿色金融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也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我国重大发展战略,在推动绿色金融领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能够带动全球绿色经济的稳步发展。

    促进大湾区人才流动,需打通粤港澳三地专业资格互认

    记者了解到,在今年两会期间,龚永徳提交了一份关于进一步减轻赴内地工作的香港人士税负的提案,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非常需要依靠区内人才的流动与互通,在龚永徳看来,除了税务问题以外,还有一些制度藩篱仍然束缚着人才在大湾区内的流动。

    他认为,打通粤港澳三地之间专业资格互认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目前三地需要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规则政策等方面的“软对接”,实现三地的人才自由流动。他举例道,当前大湾区专业资格互认规模覆盖范围较小,且手续繁琐、审批时间较长,减低了申请的意愿。

    要解决这一问题,他建议可以先在广东自贸区进行试点,逐步放开港澳两地与大湾区9个内地城市的专业资格互认的限制,提高人才资源配置效率,充分发挥三地人才政策的互补效能。

    图片来源: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 摄

    他具体有以下三个建议:

    第一、加速创新平台建设、尊重创新主体地位;

    第二、破除大湾区人力资源社会管理的机制障碍。

    第三、营造保护创新、鼓励创新的文化环境。

    封面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最新出炉!3月11日沪深股通净流入67.19亿,分众传媒获净买入5.84亿

    下一篇

    视频丨李克强总理回答中外记者提问:今年依然坚持就业优先政策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