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来源:“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有独特的政治优势、制度优势、发展优势和机遇优势,经济社会发展依然有诸多有利条件,我们完全有信心、有底气、有能力谱写“两大奇迹”新篇章。
代表委员表示,“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简称规划纲要草案),充分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要求,描绘了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发展蓝图,我们要乘势而上、接续奋斗,奋力谱写“两大奇迹”新篇章。
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的“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中,第一项就是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这一目标有何深意?
“这个目标设定科学务实、内涵丰富,我们要深刻理解领会,齐心协力、锐意进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河北省保定市市长郭建英代表表示。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十四五”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作出的科学判断。”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委员说。
林毅夫委员表示,具体来看,要以创新为驱动,注重协调发展,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同时要注重畅通经济循环中的堵点,通过持续深化改革,消除在产业升级和要素配置中存在的障碍。应该重视数字经济优势,发挥数据这一新要素提高经济效率的作用,提高发展质量。
“新发展阶段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郭建英代表说,这就要求我们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展望2035年,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林毅夫委员说,只有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才能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充分释放增长潜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
“‘十四五’时期,我们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任务新要求,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宁夏回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李郁华代表说。
“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我们必须拿出更大勇气、更多举措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山西省阳泉市委书记姜四清代表说。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李郁华代表说,“这要求我们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特别是要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健全公平竞争制度。”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要求。姜四清代表说,“‘十四五’时期,要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高水平开放打造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在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深化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拓展规则等制度型开放上下功夫,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
“深化改革开放,需要营造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的一流营商环境。下一步,阳泉市将继续推动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姜四清代表说。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到2035年,我国将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李郁华代表说。
精神文化生活更充实丰富,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
文明是现代化国家的显著标志。规划纲要草案提出,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推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得到新提高、达到新高度,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要求和重要保证,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大任务。”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代表说。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文明深入人心并自觉转化为内在信念和外在行为,将为文明程度的提高提供温润深厚的道德滋养。”熊思东代表说,要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引导人们形成正确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要坚持面向基层、重心下移,把文明理念融入日常生活,把价值要求植入群众心中。”四川省文联主席郑晓幸代表表示,“‘十四五’时期,要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社会化、专业化,深入开展培育文明风尚行动,完善诚信建设长效机制。”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要不断丰富和改善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十四五’时期,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加大高品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供给,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郑晓幸代表说。
“到2035年,我国将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我们要持之以恒,把各项工作抓实抓细,增强人们精神力量,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熊思东代表说。
让绿色成为美丽中国底色,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是规划纲要草案提出的“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千年大计。这一目标的设定,体现了我们推动绿色发展的决心。下一步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州长白加扎西代表说。
“建设美丽中国,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甘肃省水利厅厅长霍卫平委员认为,要打破壁垒,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协同推进。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要建立起协同保护机制,形成多部门治理合力,着力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和稳定性,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促进自然生态系统质量整体改善。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完善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这为我们今后环境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白加扎西代表表示,“果洛州地处三江源生态保护核心区,我们一方面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加快恢复生物多样性资源,另一方面建立多元化生态补偿制度,让更多农牧民分享生态红利。”
展望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远景目标令人期待,我们要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让绿色成为美丽中国的亮丽底色。”白加扎西代表说。
人民生活更加美好更加幸福,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委员认为,“这一目标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规划纲要草案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这有利于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郑秉文委员认为,接下来,要扩大就业容量,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提升就业质量,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为有意愿有能力的人创造更多公平就业机会。
实现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的目标,需要优化收入分配结构。“这要求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郑秉文委员建议,此外,还要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和精准性。
对于规划纲要草案提出的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安徽省民政厅厅长张冬云代表表示,要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加快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郑秉文委员认为,展望2035年,我们将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事情做好,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让人民生活更加美好、更加幸福。总体而言,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必须持续发力、久久为功,真正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
“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是规划纲要草案提出的‘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重大意义。”湖北省天门市委书记庄光明代表说,下一步,要持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十四五’时期,要在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完善国家行政体系,提高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社会治理水平上下功夫。”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院长雷鸣强委员说。
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雷鸣强委员表示,“要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开创基层治理新局面。注重加强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充分发挥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在城乡社区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十四五’时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国家治理效能新提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庄光明代表表示,要在党的领导下,构建和完善不同治理主体既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又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治理格局,充分调动激发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力。同时,善于把社会主义法治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并将国家治理效能提升的新成果以法治形式加以确立和巩固。
“展望2035年,将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雷鸣强委员说。
图①:江苏莱特凯机械公司员工在车间作业。图②:在天津的货运港口,集装箱整装待发。人民视觉
封面图片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