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0年底,总计有83家券商和基金所管理的产品持有阳光电源,总计有117家券商和基金的产品持有隆基股份。
◎2020年底,高瓴资本以每股70元的价格,耗资约158亿元受让了隆基股份约2.26亿股(占总股本6%)。
◎3月3日,国家能源局下发了《关于2021年风电、光伏发电开发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
每经记者 赵李南 每经编辑 张海妮
3月4日,阳光电源(300274,SZ)股价下跌15.32%,报收于72.49元/股。除了阳光电源之外,光伏巨头隆基股份(601012,SH)跌幅超9%。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上述光伏产业链上的公司有多家机构持股,包括高瓴资本在内的众多大佬皆在抱团光伏股。
春节前的最后一个交易日(2月10日)阳光电源股价盘中创出历史新高122.18元/股,而截至3月4日收盘,阳光电源累计跌幅已达40.67%。
值得注意的是,阳光电源此前发布的2020年度业绩预告数据靓丽。经其初步核算,阳光电源预计2020年营业收入在190亿元至200亿元之间,比上年同期增长46%至5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18.5亿元至20.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7%至130%。
图片来源:阳光电源公告截图
阳光电源表示:“报告期内,公司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国内外疫情的不利影响,持续加速全球战略部署,规模效应显著提升,坚持加大研发投入,持续优化产品结构,核心业务市场领先地位进一步夯实,整体业绩较去年实现大幅度增长。”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下游需求的强劲增长是阳光电源业绩强劲增长的重要原因。阳光电源在今年1月接待投资者调研时表示:“目前市场需求还是比较旺盛,排产加班加点,(去年)上半年疫情影响生产,但(去年)下半年增长较快,出货量和市场份额快速提升,给生产和供应链带来一定的挑战。目前公司通过科学安排采购和生产计划能够很好地应对市场需求,基本能保证交付,未来将逐步增加产能。从过去的财报看,产品毛利率多年来保持较稳定的状态。”
Wind数据显示,二级市场上,阳光电源呈现了机构“抱团”的状况。截至2020年底,总计有83家券商和基金所管理的产品持有阳光电源,而2019年底为66家。其中对阳光电源持股最多的为工银瑞信基金,旗下总计有25只产品持有阳光电源,位列第二和第三位的分别是易方达基金和汇添富基金,旗下分别有15只及13只产品持有阳光电源。
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从2020年11月18日至今年1月14日,新疆尚格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阳光电源董事郑桂标、赵为对阳光电源进行了减持。2021年1月8日阳光电源的股东户数约为10.4万户,比2020年底增加了约2.2万户。
除阳光电源外,光伏龙头企业隆基股份股价于3月4日跌幅达9.17%。
据此前隆基股份发布的2020年度业绩预告,隆基股份预计2020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82亿元到86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同比增加55.30%到62.88%。
隆基股份表示:“2020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需求持续增加,其中国内市场需求增长明显。报告期内,受益于单晶产品在度电成本方面体现出更高的性价比,单晶市场占有率快速提升。公司主要产品单晶硅片和组件产销量同比大幅增长,带来了营业收入和利润的稳步增长。”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总计有117家券商和基金的产品持有隆基股份。持有数量最多的为广发基金、旗下总计有18只产品合计持有隆基股份约9380万股,其次是易方达基金和泓德基金。
2020年12月19日,高瓴资本与李春安签署了《股份转让协议》,高瓴资本以每股70元的价格,耗资约158亿元受让了隆基股份约2.26亿股(占总股本6%)。随后,隆基股份的股价开始了“井喷”行情,一个月时间里从每股70多元上涨至了最高的125.68元/股。
隆基股份在公告中称,高瓴资本入股的目的为:“基于对上市公司未来持续稳定发展的信心及对上市公司价值的认可,拟通过本次权益变动获得上市公司的股份,以获得股份增值收益。”
3月3日,国家能源局下发了《关于2021年风电、光伏发电开发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提及“2021年风电、光伏发电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将)达到11%左右”。
据《上海证券报》报道,2021年风电和光伏发电比重将提升1.3个百分点左右。市场据此推测,今年风电光伏并网装机可能在1.1亿千瓦左右。
征求意见稿提及“国家建立保障性并网、市场化并网等并网消纳多元保障机制”。
“纳入保障性并网规模的项目由各省级能源主管部门以项目上网电价或同一业主在运补贴项目减补金额等为标准开展竞争性配置。优先鼓励保障性并网规模与减补金额相挂钩,原则上各省应有不少于三分之一的保障性并网规模定向用于存在欠补的企业以减补获得保障性并网资格。”征求意见稿提及。
此外,上述征求意见稿并未透露2021年的具体补贴金额。
封面图片来源:摄图网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