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评论员 吴林静
近日,国务院对外发布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量化指标任务落实情况表。资料显示,2020年我国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4.03万个,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增加30元,降低企业宽带和专线平均资费分别为31.7%、18.6%……17组量化指标全部完成,还有一些惠企利民指标超额达标。
公布每年量化指标任务落实情况,是近年来的常规性动作。这次的特别之处在于2020年首次没有提GDP增长具体目标。
按照思维惯性,GDP增长目标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最核心的衡量指标,并形成了以此主导各项政府工作的强路径依赖。放下这一“指挥棒”,一方面与疫情带来的巨大不确定性有关,另一方面与国家进入以追求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客观进程有关。
所以,这些罗列出来的量化指标完成情况,涉及就业状况、企业成本、消费结构、社会保障等方面,从各个侧面反应出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
贯穿“十四五”时期的新发展理念,更是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成为主旋律,意味着要统筹发展和安全,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以经济第一大省广东为例,其在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扎实抓好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与此同时,广东还特别明确,“研究建立用能预算管理制度,严控新上高耗能项目”。
让绿色成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迈向高端化、智能化,是众多经济强省面对的共同命题。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融入都市圈城市群、深化改革开放等,成为各地下一步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重要抓手。
长三角三省一市均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科技自立自强”。关键核心技术永远是国之重器,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长三角在中国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中更是关键角色。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三省一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人才”一词出现的频次,上海20次、安徽13次、江苏5次、浙江5次,竞争异常激烈。
京津冀则拉起了协同发展大旗。过去五年,北京做减法“瘦身提质”,天津、河北错位发展,通过加法“强身聚核”“健身增效”。这一重大国家战略在今年三地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篇幅较多。北京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主干构架基本形成。天津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全力服务雄安新区建设,推进重点领域一体化发展,加快北方国际航运枢纽建设。河北继续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上做文章,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向深度广度拓展。
视线转向西部,今年川渝两地的政府工作报告,同样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列为重要内容。面向2035年,重庆提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活跃增长极和强劲动力源;四川给出的目标则是打造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门户枢纽。
不仅是这四个城市群的重点省市,各地部署2021年工作以及“十四五”规划,都在围绕高质量发展谋篇布局。落实国家战略布局、结合各自不同发展阶段,各地聚焦不同的抓手和路径,涓涓细流正逐渐汇聚成全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宏大图景。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